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5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

  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节选自《后汉书·郭陈列传》)

1. 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世衣冠/衣冠:借指士大夫、官绅  

B. 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关:关押  

C. 伏惟天恩莫不荡宥/伏惟:伏在地上想    

D.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无虑:大约、大概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太守寇恂弘为决曹掾 ②皆美于徐公

B.①事皆施行,著令 ②以全人命,有益

C.①显宗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 ②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

D.①诸弘所决者,退无怨情 ②且汉制棨戟即斧钺

3.下面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躬掌法宽平的一组是(     )

①于法,彭得斩之

②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③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

④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

⑤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⑥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

A.③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

4.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郭弘是当年著名的断案专家,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精通法律,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

B.郭躬认为,按照法律,秦彭应该斩首,但是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

C.郭躬认为,犯罪有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种,对过失犯罪的应比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D.郭躬认为皇恩浩荡宽宏,在押死刑犯在大赦时都获得了新生,但大赦令还没恩及那些已经逃亡的死刑犯。

5.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

①躬以明法律,召入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A

4.B

5.①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与审理。 

②于是写了条陈,把四十一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上奏皇帝,这些都得到了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条文中。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藩)少恬淡修检,雅容仪,好学。父率,家富于财,亲族吊者,有挈去不禁,愈务散施,不数年而贫。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以故人予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竞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宋瞿昙,藩益知名。

  张建封在徐州,辟为从事,居幕中,谦谦未尝论细微。杜兼为濠州刺史,带使职,建封病革,兼疾驱到府,阴有冀望。藩与同列省建封,出而泣语兼曰:“仆射公奄忽如此,公宜在州防遏,今弃州此来,欲何也?宜疾去!不若此,当奏闻。”兼错愕不虞,遂径归。建封死,兼悔所志不就,怨藩甚。既归扬州,兼因诬奏藩建封死时摇动军中。德宗大怒,密诏杜佑杀之。佑素重藩,怀诏旬日不忍发,因引藩论释氏,曰:“因报之事,信有之否?”藩曰:“信然。”曰:“审如此,君宜遏事无恐。”因出诏。藩览之,无动色,曰:“某与兼信为报也。”佑曰:“慎勿出口,吾已密论,持百口保君矣。”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及召见,望其仪形,曰:“此岂作恶事人耶!”乃释然,除秘书郎。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召藩,坚不去。

  藩寻改吏部员外郎。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出为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材能不及裴珀,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李藩》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拷竟罪——掠:拷打

B.有冀望——阴:暗中

C.秘书郎——除:除去

D.事果——寝:停止

2.下面的句子,全都表现李藩“孤峻”的一组是(     )

①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②争之不从,遂辞出

③怀诏旬日不忍发

④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

⑤藩性忠荩,事无不言

⑥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藩为人轻财,父亲去世后,亲族中前来吊祭的,随手拿走他家财物他不禁止。读书时困窘不能自给,家人埋怨,他平静以待。洛阳发生盗窃案,他认为被诬者是冤枉的,事实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B.李藩在做张建封从事时,待人谦逊,从来不计较细枝末节的琐事,张建封病情危重,濠州刺史杜兼疾驱到府,想有所图,李藩哭诉着呵走了杜兼,杜兼很是惊讶,由此对李藩心怀怨恨。

C.德宗听信杜兼的诬陷,密诏杜佑杀了李藩,杜佑一向器重李藩,不忍杀他,并以全家性命为担保,尽力为他辩解,德宗终于听从了杜佑的话,在见了李藩之后,说他的相貌不像做恶事的人。

D.河东节度使王锷用数千万钱贿赂有权势的宠臣,想兼任宰相,皇帝也秘密下诏,同意王锷的要求。李藩为了阻止这件事,竟然把皇帝诏书作了删改,之后禀告皇帝,终使王锷未能得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兼错愕不虞,遂径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报之事,信有之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德宗得佑解,怒不释,亟追藩赴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