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已却悔,如何 已:停止。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克:约束。
C、自然存天理而行 存:保留。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D
3、C
4、A
5、(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