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椽,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去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椽属;迁左冯翊……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 * * 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椽。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迁将作大匠?注:由 * * 做主管宫室建筑的官员?。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三国志·魏书·郑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闻其笃行 /笃行:忠实厚道

B.明禁令,以 * * 者 /发:揭露

C.又遣民汉中 /田:农田 

D.清素在公 /清素:清廉质朴

2.下列六句分成四组,都与郑浑劝农的措施有关的一组是 ( )

①夺其渔猎之具

②课使耕桑

③勤稼穑,明禁令

④为制移居之法

⑤躬率吏民

⑥遣民田汉中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郑浑以其美德而被皇上征召,能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

B.郑浑担任丞相掾属时,使百姓明晓法律自觉告发 * * 恶之人。

C.郑浑治理各地的时候,往往能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方略,取得了非常好的结果。

D.郑浑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家中生活贫寒。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生子无以相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有鱼稻经久之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躬率吏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B

4.⑴他们生下孩子没有办法养活

⑵终会在养鱼和种稻方面取得长久利益

⑶于是亲自率领官员百姓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我们要了解和评判一个作者,应该知道他那时代对于他那一类作品的意见,这些意见就是后世文艺批评史的材料,而在当时表示一种文艺风气。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正像列许登堡所说,模仿有正有负,亦步亦趋是模仿,“反其道而行也是模仿”;圣佩韦也说,尽管一个人要推开自己所处的时代,仍然免不了和它接触,而且接触得很着实。所以,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是作品的背景, 而从作品本身不一定看得清楚。 我们阅读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看他们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树立什么标准,提出什么要求,就容易了解作者周围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它把规律解释得宽,可以收容新风气,免得因对抗而动摇地位。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18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根据文中所述,要了解某一时期的文艺风气,应注意哪些情况?()

A.当时的人对具体作品树立的标准。

B.当时的人对具体作品的褒贬好恶。

C.当时的理论和当时对具体作品的评价。

D.当时人所信奉的理论和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