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再现性可以用( )来定量表示。

A.再现性临界差

B.再现性变异系数

C.再现性限

D.方差

E.误差

答案

参考答案:A,B,C

解析: 再现性是再现性条件的精密度。再现性条件是指由不同的操作员按相同的方法,使用不同的测试或测量设施,在不同的地点(实验室),对同一测试(测量)对象进行观测以获得独立测试(测量)结果的观测条件。也就是说,与重复性条件相比,除所使用的测试(测量)方法和程序相同外,其他条件都可以改变。再现性可以用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来定量表示,例如再现性标准差、再现性方差、再现性变异系数、再现性临界差与再现性限等。故ABC为正确项。而DE为错项干扰。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收入差距拉大原因究竟在哪里

  最近两年出现一种解释,说我国贫富差别的急剧扩大,主要是因为太强调效率,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缘故;因为市场化改革太强调效率,以致平等受损。我对这种解释是很怀疑的。根据这种解释开出的“处方”,则是调整对合法收入的分配政策,包括限制高额薪酬收入,对个人所得征收高额累进税,等等。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上世纪80年代针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平均主义提出的。不过,当时就有人指出,这个提法背后的理论框架,即认为平等和效率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可以互相代换的负相关关系,是存在问题的。平等和效率互相代换的理论,一般认为是来自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平等与效率——一个巨大的权衡》这本书。所谓权衡(trade-off),是指处理这两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代换关系,即负相关关系。从那本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奥肯讲的是在人们的机会是平等的情况之下效率和平等之间的某种负相关的关系。如果我们讲的不是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而是机会不平等对效率的关系,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机会平等条件下的结果不平等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可以刺激劳动的积极性,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对于有些天生的能力差的人是不公正的,需要有社会的救助。但是机会的不平等,却只有负面的影响;而机会不平等的消除却是跟效率提高正相关,而绝不是负相关的。所以,认为目前收入差别过大主要是由于过分强调了效率,多少混淆了不同的问题。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恐怕主要是因为机会不平等。应当承认,目前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差别造成的;而城乡差别又有多种复杂原因,包括物价标准不一样等等。不过,有的学者根据公开资料算出,腐败因素在基尼系数里面的份额不小。南开大学陈宗胜教授就提供的一个数据,1997年,不计非法收入,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42;计入非法收入后,它变成了0.49。0.07个百分点看起来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很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另外有些部门垄断社会资源的使用权,他们的收入非常高,这是机会不平等,不是一个机会平等下因为能力有不同而造成的不平等。

  在我国市场经济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条件下,结果不平等问题也应当认真对待。当务之急是社会保障系统要很快地建立起来,起码世界银行所说的社保第一支柱要很快建立起来,保障包括农民在内的全民最低收入。我认为这应该成为五年规划中的一个约束性指标,这是目前国家财力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小题1:文章有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般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

B.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背景是当时实行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的理论依据是平等和效率互相代换的理论。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太强调效率,以致公平受损,拉大了收入差距。小题2:对“人们的机会是平等的情况之下效率和平等之间的某种负相关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了机会的因素,平等和效率之间存在着可以互相代换的相关关系。

B.机会平等时,过于讲求效率就可能产生不平等,讲求平等也会压抑效率提高。

C.机会平等了,人的劳动的积极性就高,效率就会提高,不平等就能消除。

D.机会平等则效率就会提高,机会不平等则效率就降低。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调整对合法收入的分配政策,是近年来一些人针对我国贫富差别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B.结果的不平等虽有负面影响,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刺激劳动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C.城乡差别是造成目前中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如物价标准不一样等。

D.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消除结果不平等首先要建立社会保障系统。

单项选择题

What’s your earliest childhood memory Can you remember learning to walk Or talk The first time you heard thunder or watched a television program Adults seldom (1) events much earlier than the year or so before entering school, (2) children younger than three or four (3) retain any specific, personal experiences.

A variety of explanations have been (4) by psychologists for this "childhood amnesia". One argues that the hippo-campus; the region of the brain which is (5) for forming memories, does not mature until about the age of two. But the most popular theory (6) that, since adults don’t think like children, they cannot (7) childhood memories. Adults think in words, and their life memories are like stories or (8) one event follows (9) as in a novel or film. But when they search through their mental (10) for early childhood memories to add to this verbal life story, they don’t find any that fit the (11) . It’s like trying to find a Chinese word in an English dictionary.

Now psychologist Annette Simms of the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fers a new (12) for childhood amnesia. She argues that there simply aren’t any early childhood memories to (13) . According to Dr. Simms, children need to learn to use someone else’s spoken description of their personal (14) in order to turn their own short-term, quickly forgotten (15) of them into long-term memories. In other (16) , children have to talk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and hear others talk about (17) --Mother talking about the afternoon (18) looking for seashells at the beach or Dad asking them about their day at Oceanz Park. Without this (19) reinforcement, says Dr. Simms, children cannot form (20) memories of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Notes: childhood amnesia 儿童失忆症。

(13)()

A.recall

B.remember

C.reflect

D.resp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