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答题

有两个厚壁圆筒,一个是单层,另一个是多层圆筒,二者径比K和材料相同,试问这两个厚壁圆筒的爆破压力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案

参考答案:

不相同。采用多层圆筒结构,使内层材料受到压缩预应力作用,而外层材料处于拉伸状态。当厚壁圆筒承受工作压力时,筒壁内的应力分布由按Lamè(拉美)公式确定的弹性应力和残余应力叠加而成。内壁处的总应力有所下降,外壁处的总应力有所上升,均化沿筒壁厚度方向的应力分布。从而提高圆筒的初始屈服压力,也提高了爆破压力。

综合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启蒙”一直是思想文化史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接续式的“早熟”的启蒙。在14至16世纪,西方人依靠自身的社会变革力量酝酿起早期启蒙,并层层推进演绎出18世纪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晚熟”启蒙。借助于“西学东渐”的刺激与发酵,中国文化传统的逻辑发展进程才发生历史的大转折,最终在“民族复兴”的理论大框架中,标立起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观、价值观和伦理观,逐渐折射和透显出“西方式”启蒙的反传统含义。——据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整理

请回答:

(1)概述西方“早期” 启蒙的“内源”因素。(2分)结合史实说明18世纪的启蒙与“早期”启蒙之间有怎样的“接续”关系?(4分)

(2)该学者者认为,明末清初的社会批判思潮仍属于“文化传统的自我裂变、修复与整合”,不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启蒙性质。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4分)

(3)近代前期中国具有反传统含义的“西方式”启蒙思潮有哪些?(6分)近代中国的启蒙为何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2分)

(4)五四前后,中国社会文化思潮一改“醉心欧化”的局面,呈现出流派纷呈、选择多元的趋向,请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成因。(8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