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七: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6岁,本科文化程度,无业。
案例介绍:求助者的丈夫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收入较高。因此求助者自从有孩子后就当起了全职太太,不再工作了。孩子从小体弱多病,经常需要看病、吃药。求助者为照顾孩子付出了很多,并一直认为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非常担心以后孩子的身体会出现大的问题,情绪较为低落,无心做其他事情。求助者的丈夫忙于工作和应酬,有孩子后对她的关爱明显不如以前了,求助者觉得丈夫不爱自己了,觉得自己没有本事,要靠着丈夫生活。感到生活没有意义,不愿意与朋友们交往,与家人的交往也明显减少。求助者心里也想着应该高兴起来,好好过日子,但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痛苦不已,曾经想轻生,但难以下决心,迫切要求解决问题主动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文静,人际关系良好,从小生活优越,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婚后夫妻感情较好,但孩子一直体弱多病,求助者平素身体健康,现在无业。

按照贝克(A.T.Beck)的观点,不属于认知疗法专门技术的是( )。

A.认知重建

B.重新体验

C.灾变祛除

D.重新归因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 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等技术都是认知疗法中的专门术语。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的守成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通过传统文化的整理与提炼,孔子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守成或传承的态度。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比如朱熹,也要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譬如,从秦始皇开始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一直到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一以贯之的政治结构似乎已经达到了“超稳定”的程度。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中世纪,有哥白尼的“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挑战;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于“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苏格拉底坚守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是他陷入不自由困境的重要根源。因为,这样的坚守常常把他置于流行观念与大众趣味的对立面,因而会受到多数人的反对与厌烦。然而,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

孔子的自由,源于他在年届七旬之后,终于为自己确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整理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所承担的核心职责,就是承前启后,既总结、提炼人世间的秩序,同时也为这套秩序赋予“意义”。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孔子晚年的文化劳作,确实为中 * * 规定了一种秩序与一套意义,从而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颗最坚硬的内核。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不同的生活状态,促使了他们不同思想的形成。

B.中国历代的政治变革,可以说都是基本上没有触及制度核心的变化。

C.苏格拉底之后西方的许多思想观点与潮流,都受到其批判精神的影响。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E.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守成”态度,而夸大儒学的作用则有违批判精神。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孔子“守成”的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于从夏商二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秦始皇实行的“皇帝之下的三公制”。

D.当代中国的“人代会之下的‘一府两院’制”。小题3: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代表的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

请分点列出。(4分

小题4:根据文意,在现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

想倾向?(4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