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十分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为挽救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蒋介石1935年4月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作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的条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同时,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17分)
(1)背景
国内: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4分)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4分)
(2)评析
①差异: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目的: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应对内外局势。(2分)
侧重点: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注重东西部平衡:未涉及工 * * 力的问题。(2分)
结果: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重工业、国防工业实力增强,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2分)
罗斯福新政:
目的:减少生产盲目性,解决就业问题,缓和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分)
侧重点:限制工业生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关注劳资矛盾,维护工人的基本 * * 。(2分)
结果:美国工业逐步恢复,社会危机得到缓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2分)
②形成差异的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中国经济政治落后,美国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程度较高;30年代的面临的现实问题不同,中国需要发展经济、稳定政局、抵抗外敌入侵,美国需要应对经济大危机以及政治危机。(5分)
题目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分析归纳,从国内分析可以结合经济基础的薄弱以及国内局势的动荡,国外从世界经济危机及日本的侵华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材料及已学对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罗斯福新政工业建设的差异可以从目的、侧重点及结果比较,然后从两国的国情等方面分析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