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①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 * * 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召翊问日:“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日:“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②,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觿人止之,翊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

(选自《后汉书•刘翊传》)

[注]①拂,暠之子。②申甫,拂之子。

1.对下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礼意其子相也          意:明白

B.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屈:屈意

C.不听则恐见怨            见:被

D.翊举上计掾              举:举荐

2.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翊重义守德的行为一组是

①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②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③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       ④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

⑤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         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B.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

C.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诠释了我们神传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

D.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5分)

译文:                                                              

(2)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5分)

译文:                                                              

答案

1.A2.C3.D4.(1)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帝的身边,不满足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2)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杀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

【参考译文】

刘翊,字子相,是颍川颖阴人。家中世代产业丰足,经常救济他人而不愿他人报答。刘翊有一次在汝南旅行:陈国有位叫张季扎的人要到远方赶赴老师的丧礼,不料遇上寒冰,车子坏了,所以停滞在道路上。刘翊见到后说:“你千万要去参加丧礼,马上启程尽早到达。”立即下车,将自己的车子给了张季托,而且没有说自己的名字,骑上马便走了。张季扎猜想他可能就是传闻中重徳重义的刘翊,事后他专程来到颍阴,想要将车子还给刘翊.刘翊知道后关上门,让人说自己出去了,不同张季扎相见。

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称病卧床,不屈意接受朝廷的任命;河南种拂到颍阴任职,举荐为功曹,刘翊认为种拂是名公的儿子,接受了举荐。种拂清楚刘翊择时而出仕,非常的敬重他.阳翟黄纲倚仗程夫人的势力,想要把山泽占为己有。种拂召见刘翊.向他询问:“程夫人的权势很大,她在皇帝的身边,不满足他们家就恐怕被他们怨恨。答应了他们家就是侵夺百姓的利益,怎么办呢?”刘翊说:“不把名山大泽作为封地,就是为了百姓。郡守听从了他的要求,您就成为谄媚的人。如果因此而遭受灾祸,你的儿子申甫,将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种拂听从了刘翊的建议,于是没有给他。接着,举荐刘翊为孝廉,刘翊没有接受举荐。

后来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同乡及宗族人中贫穷的人家,死了就替他们筹备殡葬事宜,孀居或丧妻的就帮他们操办再嫁或再娶亭宜。

汉献帝(刘协)迁都西京后。刘翊被举荐为计掾。这时贼寇非常猖獗,交通阻隔,很难通过。刘翊就晚上出发,白天休息,终于到达长安。皇帝下诏表彰他的忠诚、勤勉,特任命为议郎,调任陈留太守。刘翊将自己手上持有的珍宝全部分给了他人,自己仅留下车马赴任去了。出了函谷关几百里地后,刘翊发现一位士大夫病死在路旁,刘翊于是用自己的马换了棺材,脱下自已的衣服将死者收敛了。走了一段路,又遇到以前认识的一个人在路上窘困饥饿,刘翊不忍心丢下他,便将驾车的牛又杀了,用来解除这人的困乏。大家都曾劝阻他,刘翊说:“见死不救,这可不是有志之士。”后来,刘翊同那些人竟然都饥饿而死。

1(“意”应为“猜测”)

2(并非一直不肯)

3(①是对刘翊品行的概括,②⑥是刘翊所说的语言,并非行动)

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汉语可以治病
  ①美国费城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秀。有一天,他在看报纸上的天气预报时,竞然发现自己一个宇也不认识了,极为恐怖的是,即使是拿出他已经学过的教科书来看,也感到一无所知……后来经医生诊断,这个孩子患上了一种叫“失读症”的疾病。
  ②我们知道,人的大脑皮层有一个语言中枢,是人类语言能力的生理旅础,它的作用就是调控人类的语言行为。这个中枢一旦因脑外受损或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其语言行为便出现异常,常见的表现是患上“失语症”,“失读症”就是失语症中的一种。
  ③传统的看法是,人脑的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按这个观点推论,只要左半球这个中枢受损,会发生失语症或失读症,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例如,这位美国少年,就是因为脑外伤患上了这种“失读症”。但事实上却不完全是这样。
  ④科学家经调查发现,中国和日本患“失读症”的人要比欧美少得多。这是为什么?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使用的都是汉字、欧美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欧美人记认字音和字义,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且仅仅是左半球,但中国人、日本人使用汉字,对大脑的利用要精细得多,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左右两半球均衡协作。这就是欧美人患“失读症”的概率多,而中国人、日本人患“失读症”少的原因。
  ⑤更有趣的是,美国科学家对中国儿重和美国儿重的阅读能力和某些智商做比较实验,发现中国儿童的智商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的大脑左、右半球都得到了更充分、更均衡的锻炼。
  ⑥根据汉字与大脑两半球的这种关系,费城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们首先教这位患“失读症”的美国少年学汉字、汉语,接着让他在一张纸的上行写英语句子,下行写同样意思的汉语句子,最后要这位美国少年看着汉字读出英语句子来,结果,这位美国少年竟毫不费力的就把英语句子念了出来。试验初步成功了。
  ⑦不过,这个实验有一个问题,即汉语句子只起“唤醒”英语句子的作用,不等于完全把病治好。后来,根据以后的试验表明,这一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在不断“唤醒”的作用下,患者通过不断的训练能慢慢逐步恢复英语的阅读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
  ⑧由此可见,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可以使人们充分、均衡地使用大脑两半球,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1.下列对文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也感到一无所知……”中的省略号作用是内容的省略
B.第②段“失语症”和第⑦段“唤醒“中的双引号用法是一样的。
C.第④段“却是最简单的事实:”中的冒号可改为破折号,作用不变。
D.第⑧段“汉语、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中的顿号改为“与”,意思不变。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用不当,根据上下文推断应改为“只有……才……”。
B.第⑤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儿童学的是汉语”,“其中”一词,说明中国儿童智商高的原因有多种。
C.第⑥段末句“试验初步成功了”,“初步”一词说明费城心理学家的这次试验刚有效果,今后还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D.第⑧段中的两个“更”字,从程度方面说明学习汉语能促使人们的大脑左、右半球得到充分、均衡发展。
3.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空间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
B.时间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C.逻辑顺序 举例子 分类别
D.逻辑顺序 举例子 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