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 * * 、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竭,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liǎn):担运。③糗(qiǔ):干粮。④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
5.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与恢素善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多:称赞。6.小题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7.小题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更:经过8.小题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9.小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10.小题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及觉,痛咎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强饮客,客辞 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C.①即自引满, ②引壶觞以自酌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 ②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11.小题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胶:搁浅。
B.庭除甚除: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虞: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B
小题6:D
小题7:C
小题1:“除”应该解释为“台阶”。
小题2:分别解释为“推辞”、“辞别”。
小题3:鄙:边邑,郊野之处。
小题4:A项中的“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用法和意思与此相同。B项中的“第”用作副词,意思为“只管、暂且”。C项中的“弄臣”一词是个偏正式双音节词,意思是“帝王狎昵之臣”。D项中的“用事”是动宾式合成词,“用事”本义是执政,此处的语境意义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用法和意思与此相同。
小题5:A项中“胜”释为“能承受”,不仅符合语境义,且“胜”释为“能承受”的例句在课内学过,如《黔之驴》中有“驴不胜怒,蹄之”;高考也考过“胜”的这一释义,如,1997年高考卷中有“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胜”的这一释义还可以借现代汉语的词语的解释来推知,如现代汉语中有“胜任”。B项“夺”应作“取胜”讲,由“强取、夺取”引申而来。“夺”解释为“强迫”与文意不合,使臣“强迫”徐勣不成,才揭发徐勣罪状,徐勣力争不改变,终究没有让使臣取胜。C项中“沮”释为“阻止”;同时,“沮”的这一释义依据语境也可推知,因为既然“人怀异意”,那么就自然会阻止新政的实行。其实,文言文中的“沮”本来就可以释为“阻止”,但这种用法学生没有学过,无法要求他们这样释义,只能要求依语境来推断。D项中“更”释为“经过”,不仅结合语境可通,且课内有成语“少不更事”,可据以判断。本题考查4个常见文言实词,其中的“胜”“夺”“更”均在课本中出现过,“沮”作“阻止”讲,《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释。
小题6:D项说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也就是说广州地产奇珍异宝,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世几代人享用不尽。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释为“积蓄”,与语境义不合。A项“辍”应为“停止”。因为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的哭声,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也就是因为他悲伤“停止了用餐”,合乎文意;再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辍”应为“停止”在课内学过,朱德《我的母亲》中有“不辍劳作”,且常用词有“辍学”。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的母亲要求康伯如果将来主管吏部的选拔官员,应当举荐如吴隐之这样的人。这番话后来成为了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中“迁”的官职是“晋陵太守”,自然是“升官”“升职”。《记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
小题7:这道题中的ABD选项都在课本中出现过,而C中的固定搭配“视……如……”很容易判断得出。即使没看出来,也可根据前文“嫉……如……”判断出决不是爱抚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