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材料二 以其本心论之,管仲才陈于桓公而见于行事者,皆微权小智,虽假尊周为名,其意则富强其国而已。固君子才羞道也。
——明·宋濂《宋学士文•静学斋记》
材料三 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悁悁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愧)于天下。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孔子评价管仲的标准。(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濂和王夫之对管仲不同态度的原因。(7分)
(1)①以仁的标准肯定了管仲对国家和社会的功绩。
②以礼的标准批评了管仲的个人道德。(每点4分,满分不超过8分,仅答出标准而不能说明得4分。)
(2)①宋明理学居正统地位,宋濂以忠于天子的道德标准否定管仲。(3分)
②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形成张扬个性,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王夫之以“捐小全大”肯定管仲(3分);明末清初,各种矛盾交织,王夫之以华夏正统肯定管仲。(1分)
题目分析:(1)依据材料“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突出了仁的作用,所以第一个标准为以仁的标准肯定了管仲对国家和社会的功绩;依据材料“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侧重管仲知礼,可见其以礼的标准批评了管仲的个人道德。
(2)解答本题需要结合二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加以回答,即宋濂时期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王夫之时则产生了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可以得出宋明理学居正统地位,宋濂以忠于天子的道德标准否定管仲。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形成张扬个性,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王夫之以“捐小全大”肯定管仲;明末清初,各种矛盾交织,王夫之以华夏正统肯定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