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 葛剑雄

地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是人类的方舟,是迄今为止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之所以值得珍惜,也是在于它对人类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是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所以,离开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离开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来谈环境保护,不仅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些时期、某些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不能牺牲,但首先必须保证他们的生存。正如适度的人口数量只能通过人类自觉的控制,而不是用天灾人祸的屠杀来实现一样。

的确有一些科学家或仁人志士,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崇高的行为是道德的典范,但不应该是对人类的普遍要求。而且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崇高,绝不在于保护了一头猩猩或一个物种,也不在于发现了什么奥秘,而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贡献。如果有一头濒危动物危及了一个人的生命,当然最好是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保证人的安全;但如果只能在二者间做出选择的话,毫无疑问应该是人,而不是动物。

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珍稀野生植物禁止采挖后,赖以为生的贫困山民问道:“国 * * 护野生植物,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想一想,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大批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毁林开荒、乱捕滥猎、竭泽而渔的事禁止得了吗?要一个对自己能不能生活下去都没有信心的人,去考虑未来以至子孙后代或者其他人、其他地方的长远利益,究竟有多大可能?退一步说,依靠强制手段可以禁止这类行为,或者能够迫使他们顾及眼前以外的利益,但如果因此影响了他们眼前的生计或生存,难道就符合 * * 和道德的标准吗?

脂肪过多的人必须减肥,但很多人没有吃饱饭,或者正苦于摄入的热量不够,营养不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提前减肥。所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对环境保护提出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可以因为保护环境而关闭工厂,停建工程,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却会引进这些工厂,以解决更迫切的失业和资金问题。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未必不知道这些工厂被引入的原因,但只能在两害之间择其轻。比如有一条在发达国家的海滩上搁浅的鲸鱼,被善良的人们千方百计救出,但却在非洲海滨被饥荒的难民们吃了。我们固然应该赞扬解救鲸鱼的人们,但也没有理由指责吃掉它的那些难民。

近年来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更极端的行为:以保护动物为名,反对使用一切皮毛:反对以动物做实验或药物试验,甚至破坏实验室,伤害科研人员。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早已背离了人道的原则,因为他们奉行的是“狗道”、“猫道”或“动物道”。但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就应该首先不食用或使用一切动物及其制品,将他们的宠物全部放归自然,为生活在寒冷地区而还不具备现代取暖设备的人提供皮毛的代用品,让实验室人员用他们来代替动物作解剖或药物试验,否则恐怕连“动物道”也算不上,充其量只是伪君子或恶作剧而已。

(选自《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和乐观精神》,有删改)

小题1: “环境保护中的人道原则”实质是什么?具体说说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人道原则?(6分)

小题2:文中三、四两段分别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6分)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⑴实质:环境保护应首先尊重人类的生存权利,尊重人类的根本利益。(2分)(2)具体而言:保护动物,不应损害人的安全;保护生态,不应妨害人的生存;制定标准、采取措施时应充分考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状况;保护环境,不应采取极端行为。(每点1分)

小题2:⑴第三段举“贫困山民质疑”之例,借以阐明环境保护首先应考虑人的生存权利; (2)第四段以“减肥”喻指“环保”,形象地阐明不应强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前减肥”;以“对待鲸鱼的不同态度”喻对待环保的不同态度(每点2分)

小题3:适度控制人口数量不能有悖“人道”;环境保护也应该奉行“人道原则”;即便牺牲某些时期、某些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也应该让人自觉自愿,而非强制。(每点2分)(这里采用了类比的论证方式,使道理更为显豁、明白。)

小题1:

题目分析:全文共五段。第一段谈的是人道原则的实质,但原文是从反面来谈的,在概括的时候在转为正面的论述。以下几段实际上是每段一个具体的内容。第二段涉及的是人的安全,第三段谈的是人的生存,第四段谈的是要切合实际,第五段谈的是极端行为。在答题时要注意从题目的角度来组织语言。

小题2:

题目分析:第三段的举例论证,要说明举的是什么例子,用来说明什么问题;第四段的比喻论证,要说明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但对待鲸鱼的不同做法是举例,因为解救鲸鱼本身就是生态保护行为,不能看作是比喻。)

小题3:

题目分析:如何理解这句话,当然是从内容上来考虑,但如果这句话本身又用了一定的手法或技巧,也应该首先予以说明;其次是对句意的理解说明。也可这样回答:用了类比手法,说明环境保护也应当以人为本,首先要保证人类的生存,而不是舍本逐末。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物理的挑战

科技在中国古代很发达,物理的记录也相当早。早在唐朝(公元758年),杜甫就写下了“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诗句。“细”,即仔细观察,讲怎么做实验;“推”,精密推理,讲怎么做研究科学、试验和理论。“须行乐”,人要高兴,不要想能不能得诺贝尔奖,你必须本身有一种乐趣。我们中国古代,科学和艺术是很联合的,要不,杜甫怎么了解物理呢?

太阳是一个庞大的氢的核反应堆。瞬间在周边发生爆炸的星,我们叫新星。它的亮度要比太阳大几万倍。如果它一下子产生相当大的亮度,比太阳亮100万倍,那叫超新星。新星的寿命一般一两个星期,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两年。全世界最早关于新星的记录是商朝,这是在一篇甲骨文中,记录了公元前1300年,也就是3000多年前的一个新的大星在星座中出现,10天以后没有了。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的记录也是中国,是在北宋的宋仁宗年间,即1054年8月27日。它的纪录是这样的:突然间在白天冒出一个很大的星,大如鸡蛋;它每天有多大多大,一直记录到1056年7月。这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对超新星最长时间的记录。现在我们知道它是蟹状的星云生成,在它中间有一个中间星,也叫脉冲星。所以新星和超新星的最早最完整记录,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做的。

我们的老祖宗一向遵崇天圆地圆,黄道赤道。公元前2500年,屈原有17个文卷现在留下来了,里面有一卷是天文,说天是圆的。屈原是大诗人,想象力丰富:天是圆的,地假如是平的话,就会相交,相交显然不合理;既然天是圆的,地一定也是圆的;所以中国是黄道、赤道,是两个弯儿。屈原再问,天地是圆的,还是椭圆的?他说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是经度这边长一点,还是纬度这边长一点?赤道是6378公里,南北是6356公里,相差22公里。屈原没有求出来。不过,这个充分解释的能力跟天圆地圆有关联,这在公元前5世纪,真是了不起,同时屈原的文章也写得好。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所有的科学艺术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这是庄子对宇宙的看法,这里的“怒而飞”就是宇宙最初的大爆炸。炎黄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它会永远扩大,发展,永无止境。

(选自李政道《物理的挑战》,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新星”“超新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星不是新产生的星体,而是在太阳周边发生爆炸的老恒星。

B.新星和超新星在爆炸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比太阳更大的光亮。

C.超新星是由蟹状的星云生成的,又叫脉冲星。

D.据记载,新星的寿命一般一两个星期,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两年。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在于告诉我们,科学和艺术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B.商朝关于新星的记录和北宋关于超新星的记录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十分发达。

C.我们的老祖宗一向遵崇天圆地圆,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就反映了这种观念。

D.庄子用寓言的形式再现了宇宙最初大爆炸的情景,这是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典范。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用形象的诗句说明了研究物理的具体方法和态度,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B.我们的老祖宗用甲骨文和方块字记录了天文物理现象,我们更应该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录当今的天文物理现象。

C.中 * * 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科学成就卓著的伟大民族,无论是文化或科技,只要发扬光大,在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

D.杜甫和屈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们了解“物理”,懂得“天圆地圆”,我们今天要培养既懂科学又懂艺术的全才。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