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8分)从清华学堂至清华学校,再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并开设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盛极一时。

材料二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 * * 的优秀文化瑰宝。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

材料三  1937年,(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有5个学院26个系。

材料四  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华大学校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和初期发展的时代背景。(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华大学创办初期的办学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华大学南迁及迁回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的废除和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民主共和的潮流发展;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国民政府建立初期的支持。(8分)

特点:中西兼容,渗透西学文化,但重视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水平高,形成了著名清华学派。(6分)

(2)南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4分)

迁回: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2分)

(3)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全方位进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8分)

题目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11年”“1912年”“1925年”“1928年”等信息,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如民族危机的加深,“庚子赔款”实施;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教育的发展;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重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等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十分重视研究中 * * 的优秀文化瑰宝”“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清华学风”等信息便可得出准确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三中是“1937年”南迁,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被日寇占领;后长沙也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到大西南昆明;而“1946年迁回北京复校”,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原因在于抗日战争胜利,北平回归。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1978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分析归纳,可以从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的重视,以及教育立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等等。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