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

根据2011年人教版高一英语课时典中点第二单元自主预习案(必修1)完成下面问题

1. Which country may have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A. Britain.    

B. America. 

C. China.    

D. Australia.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Languages are changing gradually over time.

B. Between AD 450 and 800,English was like German.

C. In the 19th century,English was the official languageof India.

D. Before the 18th century, English was only spoken in England.

3. The last sentence"Only time will tell."in the text probably means that_______.

A. English may develop its own identity in China

B. Chinese people may help change English a great deal

C. there may be more and more English learners in China

D. there may be a completely new language in China

4. Why do more people speak English than ever before?

A. Because it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B. Because it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eakers.

C. Because it is easy to learn.

D. Because it always stays the same.

5.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A. China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English learners.

B. Languages always change.

C. English is easy to learn.

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glish.

答案

1-5: C DA A 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禅与古典诗歌的融合

朱俊海

  汉魏以后,由于佛教的传播和禅宗思想的流行,以诗论禅、援禅入诗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历代诗人以此相沿成习,诗学与禅义似乎结下了不解之缘。禅是天竺之语,全称禅那,公元初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后成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而兴盛于大唐。佛教从开始被视为一种仙术,到后来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相当重要的学术流派,最终上升为中国人的哲学体系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体系, * * 之说和禅宗之学功不可没。“禅”在汉语中通常被理解为“思惟修”,亦名“静思虑”,其实,这都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品德修养的一种通称,也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禅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

  虽然诗歌属于文学艺术,禅属于宗教,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面,但是二者的内心观念却有互相接近之处。禅是融合的精神概念,是启迪思想的审美境界的意识。诗是文字中最美妙之言辞,是文中最精彩之华章。禅可以“思惟修”,亦可“静思虑”,定坐可以调养身心,静思可以超越自我之狭隘。

  禅融于诗始于唐代。禅在当时诗人中产生广泛影响,也涌现出了很多擅长以禅入诗、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的诗人。王梵志、王维等是其代表人物。王梵志的诗见于敦煌残卷,影响甚大,被称为梵志体,内容多为阐释佛家教义,以浅近语言劝人为善,如“好事须相让,恶事莫相推”。中唐时期的寒山子也写过不少模仿梵志体的诗。甚至宋代理学家的诗也有仿作的痕迹,在“二程”、朱熹,特别是邵尧夫的诗中都可得到印证。

  禅师为诗,主要是实现了禅对诗的渗透,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理解,从而赋予诗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这样,中国诗固有的冲和恬淡的艺术风格就取得了重要地位。唐代,一批包括诗僧在内的山水田园诗人崛起并汇成诗派,是事出有因的。自宋以降,凡是隐迹山林、托足岩阿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有些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禅的浸润。直至近代,仍是如此。

  在学诗的方法上,宋代诗人严羽著《沧浪诗话》,主张“妙悟”,并注重诗的意境和韵味,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也与禅宗注重“顿悟”与妙造自然相吻合。《沧浪诗话》论诗,运用了禅理和禅语,而且成为诗话的一大特色,给后世以启迪,并为清代的“神韵”“性灵”之说开先河,使得某些诗人的作品也随之而带有禅味了。

  从禅与诗人的最终分析着眼,禅宗所专注的应该是如何求道而最终悟道。而悟道的那种最高境界的显示,从根本上说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叙述的,属不可说之域;禅机要借助诗的语言来表达,诗要表现的极致也似乎就是禅的追求。宋人之所以把赏诗与参禅类比,是由于他们看到了二者在本体的性质、进入本体的过程以及体验到本体的感受都有相似之处。(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

1.下列关于“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禅是天竺语,是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的仙术,形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代。

B.禅常被理解为“静思虑”等,因此使得佛教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禅是人们提高自身智慧和道德的方法,可以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

D.禅隶属于宗教的范畴,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修炼则讲究由浅人深。

2.下列对禅与古典诗歌的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佛教在汉魏以后的传播,使得诗禅结合渐成风气,诗人谈禅、禅师写诗成为雅趣,并历代传承。

B.自宋以降,一些归隐诗人的部分山水诗表现出淡远有味的风格,说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禅的影响。

C.禅融入诗始于唐代,王梵志、王维等都比较擅长以禅入诗,他们多在诗中表现禅理、禅趣。

D.禅师写诗,表现出了禅对诗歌的渗透,表现了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赋予古典诗歌别样的理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兴盛于唐的佛教,促使禅融入诗歌,禅师通过写诗表现禅理、禅趣和修炼后的体会。

B.在中国禅宗历史上,产生了大量作禅诗的诗僧,他们的诗引譬联类,用具体形象表达抽象内容。

C.禅与诗结合,使得一些诗歌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含蕴着无法言尽的意味。

D.受禅的影响,近代部分作家的一些作品表现得淡远有味,乃至近于不食人间烟火。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