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假如愚公生活在今天,面对大山挡路,他会怎么做”的问题,班级组织了一场课堂辩论会,请你积极参与。
(1)你觉得如果愚公生活在今天,他会怎么做?你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老师把这个活动交给你来主持,你准备怎样组织你的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番辩论,或许你又一次被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所感动,奋斗一生并非为己,而是为造福后人,多么伟大的创举啊!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赶紧写下你对愚公精神的赞语吧!
有了愚公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得以快速发展;有了愚公精神,_____________;有了愚公精神,_____________。
(1)示例:应该搬家。众所周知,《愚公移山》出于《列子·汤问》,它的前篇是“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它的后篇是“夸父追日”,很显然,原著是要通过这三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一味蛮干。愚公的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我认为,愚公不应该移山,而应该搬家。
应该移山。愚公移山的目的很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就目的而言不仅仅是要移走大山,而且是要大山外的人走进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俩地人相沟通,才能改变家乡面貌,使其脱贫致富,不仅如此这将带来无比深远的社会效益,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依次看来移山乃唯一可行之法,搬家虽然能解决眼前一时之需,看似效率很高,可完全无法实现寓公设想,无法实现目标的办法则无效。(言之有理即可)
(2)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作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渴望,也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体现了面对困难的不放弃。然而,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有所变化。有人说,愚公移山是“愚"”的做法,他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而是完全凭自发的热情和对自然的理解做出盲目的努力,这种刚愎自用在现今是不使用的。那么,愚公到底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呢?接下来听一听同学们的观点吧。(意对即可)
(3)示例:我国的改革开放才得以成就;辉煌我国的航天工程才得以领先世界(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