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浙江一个30万人口的县级市A市广电局经政府同意,在1996年因全国推广该县广电工作经验而决定投资1600万修建高21层16550万平方米的建筑作为本县标志性建筑,但后来因为资金困难,无法继续开发,只有一楼至五楼在投入使用,其余的长期闲置,给当地政府和广电局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压力:一是稳定压力,由于长期拖欠施工方工程款等,造成了很多经济纠纷;二是广电事业发展压力,由于受此影响,广电局无法正常办公,经费紧缺,事业无法发展;三是社会舆论压力,群众议论纷纷;四是城市形象压力。2005年3月李智任市长后,着手处理这个遗留工程。通过仔细调研发现,这个工程无法进行下去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资金难以为继;二是这个工程不适宜做广电办公大楼,本地缺乏一个高档宾馆,把这栋楼开发成一个综合性的高档宾馆是很适合本地实际的。于是,在对外招商引资中,有一家外地企业愿意投资,条件是只出1600多万元整体转让这栋大楼,并要求与本地改制企业一样,享受各种优惠条件,减免600多万元的税费。这让李智有些犯难,一是外地投资企业要求享受改制企业优惠条件是没有先例的;二是这栋楼各种资产、债务评估在3000多万元,以这样的价格转让会不会有人指责是国有资产流失但这样做的好处也很明显:一是迅速改变烂尾楼形象,提高本地综合服务功能s二是解决一些债权债务遗留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三是解决了四五百个人的就业问题;四是以后经营的各种税费收入。从长远来看是有利的。于是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决定把这座大楼整体转让给这家企业开发,并由广电局出,资200万元代为缴纳各种税费,其余部分由政府补贴。问题:

2.如何评价李智转让广电大厦的决策行为

答案

参考答案:李智的决策行为是妥当的,也是符合政府利益和客观实际情况的。 (1)如果李智墨守成规,那么僵局将会持续下去,相关矛盾仍旧无法得到解决,广电大厦的经济效益仍将不能发挥出来,一切还将继续恶化。 (2)李智及时转变思路,将广电大厦果断转让,使政府既收回了所投入的资金,又使政府能够尽快从这一僵局中摆脱出来,使政府维护了形象和公信力,同时还能实现长期的税收收入,是“多赢”的结果。

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但并未从根本上缓解俄国社会矛盾。20世纪初俄国社会陷于动荡局面,导致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工人、农民从抗议示威转为武装起义,资产阶级民主派加入抗议示威行列。代表贵族地主利益的沙皇专制政府被迫实行政治改革,决定成立由民众选举产生的国家杜马(俄语议会),参与国家权力。以下是沙皇政府有关国家杜马法令的摘录:

1906年沙皇颁布的《国家杜马章程}规定:“杜马的代表由帝国居民选举产生,拥有立法权、财政预算审批权、质询权”。但同时又规定“皇帝有权在杜马任期结束前将其解散(实际上沙皇多次使用这项权力解散杜马)”,“杜马通过的决议若皇帝不予批准,则本次年会期间不得再次提交立法审议”。在颁布《国家杜马章程》同时,沙皇还颁布了《国务会议章程》,规定由沙皇任命贵族地主居多数的国务会议拥有与杜马同等的立法权,国务会议实际上成为议会上院。

1906年沙皇政府又颁布了《国家杜马选举法》。该法标榜“帝国居民不分阶级、财产、出身,均享有选举权”。同时又规定:土地所有者(贵族地主)每2千人产生一名议员候选人,而企业主(资产阶级)、农民、工人则分别由7千人、3万人、9万人中产生一名议员候选人,即土地所有者的一票相当于企业主的3票,农民的15票,工人的45票。

(1)根据材料,说明沙皇政府实行政治改革、成立国家杜马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中的《国家杜马章程》,分析国家杜马在当时俄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4分)   

(3)根据材料,分析《国家杜马选举法》对当时俄国阶级关系产生的重大影响。(7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