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ìyǔ,疏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适:恰好
B.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科:分派
C.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毕:全,都
D.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殚:竭,尽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窃为大王不取也
B.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慧褒始舍于其址
C.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 以其无礼于晋
D.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奉命祭祀阙里庙返回后,给皇帝上疏报告途中见闻的严重灾情,对时局可能发生变故表示深深的忧虑。
B.李东阳在报告灾情的同时,也慨叹自己以前未能深入如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认为各级官府都有包庇犯罪,蒙蔽朝廷的弊端。
C.李东阳路上调查问询,发现朝廷人浮于事、租税太多,大兴土木,导致国家财力亏空;权贵豪族、皇亲国戚、内廷官员争相危害百姓,非常严重。
D.李东阳认为国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皇上受到官员的蒙蔽,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处理。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北地啙窳,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4分)
(2) 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3分)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 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
小题:科:租税;
小题:A、被,表被动/认为B、在;C、因为D、所:动词涉及的对象,代词;
小题:D、“请求皇上言广开言路,采纳忠臣的良好建议,皇上高兴的采纳了他的意见”错。
小题:无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凭兵役籍居住在京城。四岁时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他坐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他讲解《尚书》大义,符合皇帝心意,诏命他进入京城学习。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连续升迁后任侍讲学士,并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针对时政得失,累计几千字,上奏朝廷。皇帝称赞他写得好。
弘治十七年,朝廷重建阙里庙竣工后,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书说: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子已枯死,秋天的庄稼还没有下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人面露饥饿的脸色。盗贼遍地都是,青州更加严重。南方逃难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军队空虚,粮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被欠几年的薪俸。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人疏懒,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了!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那么虽久在官府,每天审理奏疏,仍然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
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费用无度,差役频烦,赋税重叠。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的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练,宁死也不去。权贵豪门之家,田产跨过郡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的人,假借皇亲仆从之名,常常在水陆关卡和都会大开店铺,搜刮商税。国家在北方建都,仰仗的是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绝对不是微小的变故。更有织造府内官,纵容奴仆肆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贫民都处在骚动不安的境地,这是臣亲自看到的另一种情况。
民间的实情,郡县官员却不能了解;郡县的实情,朝廷也不能了解;朝廷的实情,深宫中的皇帝不能了解。起初是包容而隐瞒,最终却是有意蒙蔽。起初因容忍隐瞒的祸患很小,若被蒙蔽祸患就很大了。臣在山东时,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但是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可是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受到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废止。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请求选取从前朝廷内外的条奏,详细加以选择采纳,确实务必施行。皇帝赞赏叹息,都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这时,皇帝几次召集阁臣当面商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进言来供皇帝采纳,对于时政的弊端必定尽力建言劝谏。李东阳精于古文,内阁中奏章大多由他草拟。奏疏发出,天下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