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须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②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选自《六一居士传》)

B.①若弗与,则请除之   ②此则人之变,而风何与焉(选自《黄州快哉亭记》)

C.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②女也不爽,士贰其行(选自《诗经•氓》) 

D.②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②归而谋诸妇(选自《后赤壁赋》)小题2:对原文内容概述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郑伯与共叔段都是姜氏所生,但因为难产,姜氏就讨厌大儿子而偏袒小儿子。

B.共叔段在母亲姜氏的怂恿下,篡夺王位的野心不断膨胀,最后,多行不义而自食恶果。

C.对与共叔段与姜氏的野心,郑国大夫祭仲与子封自以为比郑伯认识得更清。

D.郑伯一再容忍谦让是有苦衷的,毕竟是自己母亲和兄弟,因此,开始不忍轻易动武。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1:B(前一个“与”是“给予”的意思,后一个是“参与其中”意思。)

小题2:D(郑伯并非一再容忍退让,而是陷兄弟于不义,为最后的动武获取正当性)

文言文参考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及共叔段。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骇,所以取名寤生,于是厌恶他。(姜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封邑,要求)制邑。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那里不好,)其他城邑,惟命是从。”(姜氏)请求京城,(庄公同意了,)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并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的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超过了一百雉),不合(先王)法度,违反(先王)法度,您将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想这样做,怎能避开这种祸害呢?”祭仲说:“姜氏有什么满足!不如早点为共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蔓延。蔓延了,就难对付了。蔓生的杂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他)多行不义之事,一定会跌跤的,您姑且等着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鄙、北鄙两个边城属于自己管辖。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国不容二主,您打算怎么办呢?想(把郑国)给与太叔,就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让民众产生二心。”庄公说:“不用(管他),(他)将自取灭亡。”太叔又收取两个边城为自己的城邑,(他的势力范围)到达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的)领地扩大了,将会得到更多的民众。”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民众)不会亲近他。领地扩大(他控制不了),将会垮台。

太叔修葺城池,聚集民众,修理甲衣和兵器,准备步卒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姜氏准备到时打开城门。庄公打听到了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战车讨伐京城。京城的民众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入鄢城。庄公亲自到鄢城讨伐,隐公元年五月辛丑日,太叔段出逃到了共国。

不定项选择 案例分析题

下面是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一段对话。心理咨询师:刚才您讲到本想利用父亲生日来调解父母和哥哥的矛盾,但由于您哥哥的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您受到了父亲的埋怨,感觉很伤心、很后悔,身体也不舒服,是吧?求助者:是,那段时间我心里一直不舒服。父亲埋怨我多事儿,找个话题就唠叨我几句,说我如果会办事,当初就不至于离婚。我现在也感觉我做人确实挺失败的,离婚前老公(前夫)就曾经说不该和我结婚。心理咨询师:我能理解您的感受,也为您的经历难过。那以后您哥哥和您联系过吗?您父母也没再想和他联系吗?他们当初的矛盾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求助者:(沉默)……说实话,我那时候刚离婚不久,心里很乱,没精力顾及其他的事,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沉默)……不过就算再有矛盾,即便是错在我爸妈,但作为晚辈,他也不能几年都不露面,甚至连个电话也不打;去年我爸生病,我一个人忙前忙后,家里、医院两头跑,白天还要上班;事后我打电话告诉他,他只是说"你辛苦了"。作为儿子,父亲得病竟然不闻不问,这也太不孝顺了吧!我父母做事也够绝,2年了,不但不理儿子、儿媳,孙子的事也从不过问。这两年我侄子过生日,都是我买了礼物去看他,考初中的事也是我帮着去办的……心理咨询师:您稍微休息一下,喝口水。……那您这次来主要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求助者:我心里难受,憋屈。我平时夹在他们中间,为他们做了很多事,他们应该能给我这个做女儿、做妹妹的一点面子;而且我觉得时间过了那么久了,他们对过去的事应该能够想开一点了;父亲七十大寿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个机会我认为把握得也非常好。但是我哥找了个出国旅游的借口,还是不想回家。鬼知道他们一家是不是真的去旅游了。现在这事办砸了,爸爸埋怨我,我哥也不接我电话,弄不好他还会觉得是我在他和爸妈之间搅合,在爸妈面前买好。我现在觉得日子都要过不下去了。心理咨询师:那么您认为您现在的情绪是父母和哥哥造成的?求助者:应该是吧,至少大部分是,还有可能就是我自己确实能力差吧。心理咨询师:您刚才所讲,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它们可能并不是造成您情绪困扰的直接原因。求助者:那您觉得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咨询师:是您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人们对所遇到的事情会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按照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您刚才所提到的诱发事件是A,事件之后您产生了情绪和身体上的反应,是结果C,但是A并不是造成C的直接原因,而您对这些事件的看法B才是产生情绪困扰的真正原因。比如您后悔自己多事儿,感觉父亲也埋怨您多事,但您刚才提到,您在给哥哥打电话的过程中父母一直待在您的身旁,而且没有阻止您给哥哥打电话,这说明他们对儿子回家团聚是有期待的。作为女儿,您在这件事上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至于能不能成功,不是您所能决定的。求助者:听您这么说,我感觉心里舒服多了。您说得有道理,看来是我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导致了我现在的问题。您接着给我分析吧!心理咨询师:您能够接受这个理论我很高兴。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咱们一步一步地进行。

根据ABC理论,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包括()。

A.绝对化要求

B.糟糕至极

C.过分概括化

D.主观推断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