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鲁迅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曹丕认为人寿有限,而文章可流传不朽。可见曹丕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对人生“不朽”的追求相联系的。这样一来,魏晋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都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存者和垄断者。他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纂,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它们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突出特征。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在创作题材上反映了这种自觉。文的自觉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在具体创作批评上也是如此。曹植当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钟嵘比之为“譬人伦之有周孔”。从他开始,讲究诗的造词炼句。正是这一点,使他能作为创始代表,将后世诗词与难以句摘的汉魏古诗划了一条界限。它从一个极端,把追求“华丽好看”的“文的自觉”这一特征表现出来了。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汉代文学有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6分)

小题2:请具体解释“人伦之于周孔”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3:试分析东晋谢灵《登池上楼》一诗中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如何体现“文的自觉”。(6分)

答案

小题1:①文学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是功利的附庸和政治的工具。③文学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渐渐被认识和接受。 ②文学与经学有机融合。(每点2分)

小题2:①周公、孔子在建立人伦方面有创始意义;②曹植造词炼句在“文的自觉”方面有创始意义;③钟嵘用这个比喻表达对曹植“文的自觉”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每点1分)

小题3:①创作题材上,体现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②创作手法上,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这两句描绘了明丽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形象鲜明生动。③造词炼句上,“生”“变”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的变化,使得这两句诗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每点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可以提取原文中“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句子的意思。

小题2:

题目分析:文中某句的作用,一般从结构思路和思想内容两方面看。这句实际上是个类比,将曹植在文学中的作用和周公、孔子在确定人伦礼制上的作用相比,是对曹植的肯定评价。

小题3:

题目分析:首先要从有限的选段中去理解“文的自觉”的意思,即文学意识的觉醒,也就是文学创作更能体现文学的本质。其次,对谢灵运的名句的分析,一定要从本语段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从发,从切合本语段的语意要点的角度去选取那些符合“文的自觉”的特征来分析,如“讲求文辞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等方面,还有后面提到的在创作题材上、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等,在这些要点上都要思考一下,有则作答,没有也不牵强附会,这样就不会遗漏要点。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个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则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小题1: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B.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C.蚁族是居住于城市中心,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D.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小题2:“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A.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B.“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的“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回乡创业也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定。

C.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D.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小题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在城市中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B.“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C.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D.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