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张之洞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之时所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但其“中体西用”论却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简单地全部否定“中体西用”论是不公允的。

——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的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主持撰述《劝学篇》的社会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评价19世纪末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影响。(9分)

答案

(1)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社会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兴起。(6分)

(2)张之洞“中体西用”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阶级的局限性,张之洞在确保封建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实施“西学为用”,竭力反对维新派的政治主张,逆中国政治民主化潮流而动;另一方面,发迹于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大大扩充了西学的内容,极大地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9分)

题目分析:

(1)材料一中张之洞提出:“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第二小问联系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等方面分析张之洞主持撰述《劝学篇》的社会背景。

(2)该问考查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19世纪末张之洞“中体西用”论的影响作出全面评价:“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其初衷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抵制维新变法,但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