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2题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①,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②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③也,知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④。”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释:①市租:买卖货物的税款(指收税权)②筐箧之藏:用筐箧收藏财物,指敛财。③为宰藏:为家臣蓄积财物 ④足于中,免矣:内心满足就可以免于忧患。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 ( D )(2分)
A.使者反
B.以振百姓
C.知者不为也
D.请以奉宾客小题2: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 的人。
小题1:D
小题2:清廉,简朴
小题1:A反-返B振-赈C知-智
小题2:开头通过晏子“分食食使者”的简短场景,写出晏子清贫如洗的家境。景公之叹表明晏子的清贫是由来已久,且一直瞒着不让人知道,突出了晏子的俭朴力行与含辛茹苦的一贯作风。这是晏子辞“千金”的缘起。景公“致千金与市租”, “三致之”,晏子“终再拜而辞”,表明晏子非如一般人的惺惺作态,是出于内衷所致,写出了晏子辞“千金”的决心。“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突出展现了晏子作为忠臣、仁人、智者的廉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晏子家境到了招待使者也要“分食食之”的地步,实在是贫到无以复加。贫穷的原因除了供养众多的家口以外,主要还是将所得俸禄用“以振百姓”与“延及交游”。此处“交游”并非指一般的私交,而是泛指众多的贤才,与下文“士”、上文“宾客”含义大体相同。可见晏子正是用自己辛苦所得的俸薪来尽力为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晏子为国为民实在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十总之布,一豆之食”,就连普通老百姓家的生活也不会低于此。一再声明“婴之家不贫”、“婴之家不贫也”,即从急切的语气中体现了晏子的耿耿孤忠;这种做了好事还要隐瞒的情形,一方面写出了晏子赤诚纯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不肯示君之过的意思,晏子修养之高,令人感慨!同时,这一番表白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即“忠”、“仁”、“俭”三个方面。当时田氏在齐国“小斗买进”,“大斗卖出”,广为收买人心,在晏子看来,这正是一种“臣代君君民”的现象;至于“筐箧之藏”在齐国这个“好言利” 的国家也是上行下效,如薰如染;而奢侈之风自管仲“山税藻节”以来,更是袭为风尚。“婴闻之”以下三个排比句均是有感而发,不但表现了晏子一尘不染、廉洁刚正的操行,而且从反面写出了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国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质。另外,这段表白还体现了晏子旷达的人生观,其对财富的一番感叹和对“筐箧之藏”者的鄙视,充分表现出其超出尘杂的哲人般的睿智和洞察人生大义的圣人般的胸怀。“足于中,免矣”,便是这种旷达人生观的最好总结。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