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气门与气门座研磨后,如在工作面上磨(),则可以换用细研磨砂,继续研磨。

A.磨出一条整齐的灰色的无光的环带

B.磨出一条较整齐而无斑痕、麻点的接触环带

C.磨数分钟后

答案

参考答案:B

材料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剧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随着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的热播,晋商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晋商,因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叱咤风云、富甲国内、名扬海外而得名。早期的晋商,以创办商号(含总号和分号,相当于总公司和分公司)、营销商品为主,后逐步发展至开办票号,经营银两汇兑、吸收存款、对外贷款等业务。晋商鼎盛时期,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市场,而且在亚洲地区拥有广泛影响,甚至将触角伸向了欧洲市场。晋商在数百年的创业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重诚信、尚勤俭、求开拓、严管理为主旋律的晋商文化。认真研究和借鉴晋商文化,对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7月,某财经大学举办辩论赛,正、反双方围绕晋商在加强商号、票号内部管理,实施内部控制中的经验教训,分别以“晋商文化值得弘扬”和“晋商文化值得反思”为题展开了激烈辩论。现将双方在辩论中的部分观点摘录如下:
(1)正方:晋商财东(即投资人,下同)与掌柜(即经理,下同)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思想,对今天加强企业管理仍有借鉴意义。财东往往把物色德才兼备、有谋有为的掌柜作为开办企业的第一要务,为此费尽周折,反复考察、比较、筛选。财东一旦选定重操守、业务强的掌柜,就把企业的资金运用权、员工调动权、业务经营权等全权委托掌柜负责,让掌柜放手经营。
反方:由掌柜包揽资金、人员、业务大权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据史料记载,由于财东不理号事(指商号或票号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曾多次发生掌柜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等问题。
……
(2)正方:晋商在选聘和培训员工方面体现的用人哲学和价值取向值得学习。为便于调查了解员工品行,晋商一般在总号所在地和邻近地区选聘员工。选定人选后,先分配到各分号当学徒,一边进行业务训练,一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所有员工,必须遵守以“重信义、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喜辛苦、戒奢华”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准则,若有违背,轻者批评教育,重者开除出号。
反方:调查了解员工品行确有必要,但有的晋商片面强调对员工品行的“知根知底”并因此长年坚持在总号本土选聘员工的人事政策也不可取,限制了晋商在更大范围内广聚贤才;同时,一些晋商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并没有抓好、抓实,导致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日渐盛行并愈演愈烈,这与晋商倡导的职业道德准则是背道而驰的。
(3)正方:重视对员工的激励约束是晋商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晋商创造性地发明了顶身股制度(即财东根据员工任职时间长短、业务能力和贡献大小,赋予主要员工一定数额的股份并允许其参与利润分红),大大激发了主要员工的积极性。,每当账期(即会计结算期,一般以3-4年为一个账期)决算时,财东就要组织总结、分析最近一个账期的经营业绩和存在问题,作为评定员工功过的直接依据,并根据股份数额进行分红,这种理念和做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反方:晋商对主要员工实行的顶身股制度虽然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不能掩盖其在满足普通员工合理生活需求方面的不足。譬如,有的晋商规定偏远分号的员工必须满3~5年才可以回乡省亲一次(差旅费由总号承担)。在早期交通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员工们对这一规定表示理解。随着后来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员工们多次呼吁缩短省亲周期,但这些晋商出于成本考虑,拒绝改变这一明显滞后的规定,使许多员工心灰意冷,工作热情大大降低。
……
(4)正方:晋商总号对分号的管理十分严格,不定期地组织突击性检查。比如,乔家“大德通”票号的大掌柜、二掌柜等高层管理人员,每隔几年就要到所属各分号检查工作。
反方:晋商总号对分号的检查制度,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显得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几年才检查一次,小问题也可能演变为致命缺陷了。
……
(5)正方:晋商十分注重风险防范。一是慎重选择长期合作的商业伙伴,正式合作之前,要对其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进行反复了解和考察,经确认无误后才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二是注意建立健全商情动态反馈制度,要求山西境内各分号三日一函,五日一信,月终汇报全月情况,既上报总号,又同时抄送其他分号,做到上下左右及时通气。对山西境外各分号定期反馈商情动态也作了专门规定。三是制定、实施了一种叫做“预提护本”的利润分配制度,即在每次分红时,先按一定比例从利润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建立风险基金,并实行专款储存,一旦发生重大意外事件,可以此作为保障,以维持正常经营。
反方:晋商的风险意识和应变能力也存在严重不足。一方面,晋商票号的贷款对象尽管多为长期合作伙伴,但出于淳朴的信任而随意简化贷款手续,实行“(放贷)万两银子一句话”等看似豪爽、义气的做法,实际上蕴藏着巨大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清朝末年,沿海、沿江贸易迅速扩大,晋商传统的内陆商路日渐冷落;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入加快,外国银行入侵加剧,晋商的商品市场和票号市场大幅萎缩。面对这种形势,晋商仍固守原有的经营方针和经营模式,以致终被市场淘汰,走向衰落。
要求:
根据正、反双方在上述辩论中提供的信息,从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和方法角度,分析、判断并指出晋商在实施内部控制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