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脣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 * * 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选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依:投奔

B.宜遣大使重申吴好申:声明

C.大王今若委质於魏委质:投靠

D.身之衣食资仰於官资仰:依靠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邓芝“赤心为国”的一组是(3分)

①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②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③自表请见权曰④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⑤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⑥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②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芝入蜀后,没有得到别人的了解和重用;一次和先主的谈话,使他获得了器重和信任。

B.吴蜀两国原来关系较好,但是刘备去世后,孙权担心魏国弱小,结盟于己不利,一度产生了动摇。

C.邓芝到吴国后,分析了两国结盟的好处和不结盟对吴国的害处,终于说动了孙权,恢复了盟友关系。

D.在和孙权谈论吞并魏国后的前景时,邓芝直截了当地告诉孙权,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5分)

译文:▲

(2) 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B

小题:B

小题:D

小题:(1)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

(2)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

小题:陈述、说明)

小题:①说的是“先主”;④是邓芝说的话;⑤也是邓芝说的话;⑥说的是邓芝的俭朴)

小题:“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与原文不符,应为“两国可以再开战”)

小题:

文言文翻译:

邓芝的字叫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汉代司徒禹的后代。汉朝末年到蜀地,没有受到重视和厚待。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人才,就前去投奔他。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邓芝任郫邸阁督。先主出行到郫县,和他谈话,(他的才干)感到非常惊奇,提拔他任郫县县令,后又提升为广汉太守。邓芝在任期间清正严明有政绩,后又入朝任尚书。

先主死在永安。在此之前,吴王孙权请求结盟,先主接连派出宋玮、费祎等和吴国洽谈。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不同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邓芝求见诸葛亮,说:“现在国君年幼,刚登帝位,应该派大使重新缔结与吴国的友好关系。”诸葛亮回答他说:“我已经思考好久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呀,现在才找到了。”邓芝问那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遣邓芝到孙权那里恢复关系。孙权果然在犹豫,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了份奏章请求见孙权,并说:“我现在来这里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国呀。”孙权于是接见了他,孙权对邓芝说:“我本来确实想与蜀国结盟,但是怕蜀国国君年幼,再加上国家小,力量弱,被魏国利用机会,自身也难保,因此而犹豫呀。”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州土地,您是个当代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豪杰。蜀国有层层坚固的天险,吴国有三江的阻挡,整合这两个长处,共同组合成脣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理所当然的。您现在如果投靠魏国,魏国上策一定是要你入朝为臣,随后要求你的太子做他的内侍官;你如果不听从,他就会以叛逆为借口来讨伐你,蜀国此时一定会根据情况决定对策,这样的话,江南的地盘就不再是属于你的了。”孙权沉默了好久说:“你的话说的对。”于是决定和魏国断绝关系,与蜀国结盟;随即派张温到蜀国通报。蜀国又命令邓芝再次前往,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两个国君分头治理,不也是很好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国君,如果吞并魏国之后,您还没有深深知道谁是应该承当天命的人,那么国君就各自弘扬他们的道德,大臣就各自竭尽他们的忠诚,武将敲起战鼓,战争就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您说得实在恳切,就是应当这样呀!”

邓芝任大 * * 二十多年,赏罚英明果断,善于体谅士兵。身上的衣服、吃的东西都依靠官府供给,在朴素节俭方面毫不马虎,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他的个性刚毅直率,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因而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喜欢。

判断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尽管美国人对中国非常陌生,但也还大致形成了对中国的初步印象,把中国看成一个文明礼仪之邦,表现出尊敬和羡慕,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形象是积极和美好的。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发现眼见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其影响至今仍清晰可见。

材料三: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皆据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阅读材料一,指出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