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陈炤小传
虞 集
陈炤,字光伯,毗陵人。登咸淳乙丑进士第,年已四十六,调丹阳尉。炤以功业自许,乐仕边郡,举者满数。改官知朐山县。
岁甲戌,大元大兵渡江,江东西守者皆已降。大兵自沙武口冒雪夜渡至马洲,将攻常州。明年乙亥,宋命故参知政事蜀人姚希德之子訔居常,起知其州;以炤知兵,起复,添差①通判常州以佐之。訔、炤心知常无险,去临安近,不可守,而不敢以苟免求生,同起治郡事。率羸惫就尽之卒,以抗全胜日进之师,厉士气以守。缮城郭,备粮糗,治甲兵。炤输私财以给用,不敢以私丧失国事。身当矢石者四十余日,心力罄焉。及兵至城下,拥壕而阵,矢尽不降。城且破,訔死之,炤犹调兵巷战。从者进马于庭曰:“城东北门围缺,可从常熟塘弛赴行在②。”炤曰:“孤城力尽援绝而死,职分也。去此一步,无死所矣!”遣子出城求生,曰:“存吾宗之血食,勿回顾!”驱之,号泣以去。兵至,炤遂死。
炤 死 时 有 仆 杨 立 者 守 之 不 去 北 兵 见 而 义 之 缚 之 以 归。它日将以畀人,立曰:“吾从子得生,愿终身焉。若以畀人,则死耳。”从之燕,得不死。往来求常州人,得僧璘者,具以炤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既罢兵,丞相军士管③,为炤孙,曰:“城破时,兵至天庆观,观主不肯降,曰:‘吾为吾主死耳,不知其他’。遂屠其观。”一时节义所激如此。
陵阳牟献之曰:“舍门户而守堂奥,势已甚蹙。而訔、炤死,殆无愧于巡、远④。”炤之友邵焕有曰:“宋之亡,守藩方、擐甲胄而死国难者,百不一二;儒者知兵,小臣仓卒任郡吏而死,千百人中一二耳。若炤者,不亦悲乎!”
史官⑤曰:伯颜⑥丞相之取江南,行军功簿大小具在官府,可以计日而考之也。国朝《经世大典》尝次第而书之,若炤之死事,可以参考其岁月矣!(节选自《道园学古录》)
【注】①添差:增加一项差遣。②行在:指临安。③管:人名,陈管。④巡、远:张巡、许远。唐玄宗时,安禄山叛乱,张巡、许远坚守睢阳达九个月,城破后就义。⑤史官:作者自称。虞集曾担任元朝国史院编修官。⑥伯颜:蒙古族人,是率元军南下灭宋的主帅。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缮城郭,备粮糗缮:修整
B.它日将以畀人畀:给予
C.具以炤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具:准备
D.舍门户而守堂奥,势已甚蹙蹙:窘迫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从者进马于庭得复见 * * 于此
B.驱之,号泣以去木欣欣以向荣
C.具以炤死时事告其子孙乃已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若炤之死事若属皆且为所虏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的是南宋末期,一职位不高的抗元将领陈炤镇守常州并以身殉城的事迹。文章用笔简洁精练,仅寥寥数笔便刻画出了主人公陈炤的英勇和从容。
B.陈炤在咸淳元年考中进士时已经四十六岁了,他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志向,喜欢到边郡做官,当时推荐他的人很多。
C.文章通过“城且破,訔死之,炤犹调兵巷战”、“孤城力尽援绝而死,职分也”等语句从动作、语言方面直接刻画了陈炤坚守城池、奋勇作战的感人形象。
D.文章除直接描写之外,还借陈炤的仆人杨立坚守城池的事迹以及陈炤好友邵焕的话语,从侧面来进一步彰显出陈炤忠义无私之精神品格的可贵。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C(根据上下文,“具”应该是“完全”之意。)
小题2:B(B项都相当于“而”,用作连词,表修饰。A项,到/在;C项,才/竟;D项,像/你们。)
小题3:D(杨立守的是陈炤的遗体。)
参考译文:
陈炤,字光伯,毗陵人。咸淳元年登上进士第,当时已经四十六岁了,调任丹阳县尉一职。陈炤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志向,喜欢到边郡做官,推荐他的人很多。(后)改任朐山知县。
咸淳十年,元兵渡过大江,江东江西的守军都投降了。元军连夜冒着风雪从沙武口渡到了马洲,准备攻打常州。第二年,宋朝命令原参知政事蜀人姚希忠的儿子姚訔居守常州,起复官职为知州;陈炤因为懂得军事而被恢复官职予以任用,增加一项差遣,以常州通判的身份来辅佐姚訔。姚訔、陈炤知道常州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据守,距离临安又近,不能防守,但又不敢用不正当的手段求生存,两人一同治理郡事。带领疲弱的即将溃败的士兵,抵抗士气极盛每天都在进攻的元军,激励振奋士气来守城,修补城墙,筹备粮草,整治军队。陈炤还把自己的财产输送给官府,作补给之用,不敢因为个人利益而使国家受损。亲身经历战斗四十多天,可谓尽心尽力了。等元兵到了常州城下,占据护城壕边后摆开阵势,(仍)坚持到最后不投降。城即将被攻破,姚訔死了,陈炤还在调兵与元军展开巷战。随从把马牵进庭院说:“城东北门有缺口,可以从常熟塘骑马突围赶往临安。”陈炤说:“我据守孤城,尽力了无援助而死,也是我的职责所在;离开城池一步,将死无葬身之地!”(他)派儿子逃出围城求取生路,说:“保存我宗族的血脉,不要回来!”赶走他,(儿子)边哭边离开。元兵来了,陈炤于是守城而死。
陈炤死的时候,有个仆人叫杨立的,守着陈炤的遗体不愿离开,元军看见了,认为他的行为很讲情义,将他捆绑而归。有一天要将他送给别人,杨立说:“我从您那儿得到活命,希望终身跟着您。如果将我送予他人,不如死了算了。”让他跟从到了燕地,才不至于死。杨立往来寻找常州人,找到一个叫僧璘的和尚,(嘱托僧璘)把陈炤死时的事情全部告诉他的子孙才罢休。元军罢兵后,丞相手下的军士陈管,是陈炤的孙子,说:“常州城破之日,元兵到天庆观时,观主不肯投降,说:‘我为我的主子而死,不知道有其他主子。’元军于是把观里的人全部杀光了。”陈炤的气节就是这样激励人心的。
陵阳牟献之说:“门户以及丧失,而要守住堂奥,形式已经很窘迫,而姚訔、陈炤的死,意义大概无愧于张巡、许远。”陈炤的朋友邵焕说过:“宋代的灭亡,镇守一方,穿着铠甲、戴着头盔为国难而死的,一百人之中不过有一两个人;懂得军事的文人,匆忙仓促间担负起保卫一郡重任的小官,千百人之中一两个罢了。像陈炤这样的,不也是很悲壮的吗?”
虞集说:“伯颜丞相攻取江南,反映征战过程和将士功绩的文书籍册都在官府中,可以有时间来考证它。本朝的《经世大典》曾依次记载,像陈炤之死这件事,可以参照考证它的年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