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黄河清《“洋”族词的兴衰》
材料二:革除“老爷”、“大人”等前清官场的称呼……。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
——按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整理
材料三:2005年的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⑴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原文),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⑵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有何相同之处?
⑶材料三的变化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综合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⑴表现:洋词的出现;官员称呼的改变;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辛亥革命的影响;崇洋风气日盛;
⑵都是受外来因素影响引起变化;
⑶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美国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题目分析:此题为阅读材料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此题分三问进行考查
⑴.此题通过阅读材料一和二,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材料的能力。此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表现来看出现了洋布、洋人、洋行、等洋词;剪辫子、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变礼节等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从原因来看: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逐渐渗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列强侵略的加剧;西方文化的渗透;辛亥革命的影响;崇洋风气日盛;因此出现了材料一和二中的现象。据此回答即可。
⑵.此题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学生的比较综合能力。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根据所学知识在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西方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随着侵略传入中国,于是中国有了洋货、洋行、洋玩意、洋油等洋词,以及洋人的生活方式;材料三在美国许多人家用的是中国货,说明中国的文化影响着是美国据题意材料一、二的变化与材料三的变化相同之处在于都来自本民族之外的文化,即都是受外来因素影响引起变化。据题回答即可。
⑶. 此题通过材料三的变化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据题意要求说出材料三的变化历史背景阅读材料三,之所以中国物品能够进入美国市场和家庭,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其次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20世纪七十年代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第三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之间关系日益密切。从三则材料来看,中国被西方列强打破了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被迫接受近代化工业到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据题意三则材料折射了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