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夫以前路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B
小题:B
小题:B
小题:见“参考译文”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对文言实词,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B项的“课”不是“抄写”,应为“学习”,注意该字的语境“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老师“讲章句”,学生“学习文字”)。B
小题: B项的“而”都做连词,都译作“就”。A项上句“乃”为副词,译作“才”,下句的“乃”为连词,译为“竟然”;C项上句的“因”为介词,译作“用”,下句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项上句的“以”为连词,表目的,译作“来”,下句的“以”为介词,译作“把”。B
小题:本题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物,综合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要注意每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论述的意思是否一致。B项错在倒因为果,原文说的是“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盖庙之作出于学废”,意思是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而真正的学校被废的原因是“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B项的信息区在原文第2段,A项的信息区在第1段,C项的信息区在第3段,D项的信息区在第4段。
答案:B
小题:翻译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对译,力求做到“信、达、雅”。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落实以下重点词语的意义,所以……者:用来……的人;大抵:大概;复:再。第(2)题要注意对宾语前置句“不吾继”的准确翻译,还要注意落实以下重点词语的意义,幸:庆幸;来者:后来的人;本:推究……的本意。
参考译文
天下不能一天没有政治教化,因此天下不能一天没有学校。远古时代实行井田制,党庠、遂序、国学等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建立。由此,士子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没有不是用来治国安邦之道理,他们的行为习惯必然符合仁义,所学本领都能根据他们的潜能。一旦成为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由于他们的品行都已经过鉴定,这些士子中的备选人员,他们的业务能力平素都已经过实践锻炼,无须从头学起就能胜任。
后世再无井田之法,于是很多学校遭到废弃。大概用来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再都从学校中产生。那些所谓的学者,或群居,或族居,作为老师也只讲讲章句,学生也只学学文字而已。因为学校废弃已久,那些学者干脆变学校为孔庙,纷纷祭祀孔子于天下,大概孔庙之兴盛,是因为学校之衰败,这是近世之法造成的。
当今天子即位若干年,比较重视整治法度,改变近来的弊端。在这时,学校又稍稍兴盛起来,可还是有规定:“凡县里学生满200人,才可以建学校。”于是慈溪县的士子们仍旧不能有学校,只有孔庙和原来一样,而孔庙也已年久失修。前些年,县令刘君向州里打报告,让民众出钱修孔庙,还没动工他就走了。后来林肇任县令,他说:“我没见过古人如何办学,如今的法度我也不能不遵守。虽然这样,我的百姓在这里不能没有教化。”随即用那笔钱修孔庙,整治孔庙的四周,在庙四周建学堂,召集县里的子弟,聘请杜醇当他们的老师,这样就把学校给办起来了。
林肇当然是一个贤县令,而慈溪是一个小县,没有珍奇物产招徕各地游民商贩。有田有桑,可以自足,而且没有水灾旱灾的担忧。没有游民商贩,所以当地风俗质朴纯正;能够自足,所以当地人民遵纪守法容易治理。我所见过的慈溪士子,也多美茂之材,容易培养。至于杜醇,更是越中隐士,他的品行学识最适合当老师。如今慈溪小县,既有一个贤县令,又有一个适宜当老师的人做他们的老师,虽然限于法度,不能完全复古,但我相信这里的化民成俗事业会做得很好,良好的社会风气将会形成。
教化可以美风俗,这是自然的,但要长期坚持才能功德圆满。如今的官吏有任期限制,难以长期坚持。我虽为教化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兴学行教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