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一极地考察船从A地沿东南方向到达B地,到达之日,B地刚好出现极昼现象。据此回答(1)-(3)题。

小题1:该考察船出发的时间最可能是:

A.11月

B.3月

C.6月

D.9月小题2:考察船到达B地当日,A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A.28°

B.42

C.48

D.62小题3:考察船到达B地,其与极点的直线距离约为:

A.550千米

B.1100千米

C.2330千米

D.4660千米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1:考察船从A地沿东南方向到达B地,说明从A到B为地球自转方向,该图表示南半球,此时南纬80度出现极昼现象,直射点位于南纬10度。6月直射点位于北半球,3月和9月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故正确答案为A。

小题2:考察船到达B地当日,直射点位于南纬10度,南纬38度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38度-10度)=62度。

小题3:B地与南极点之间的纬度差为10度,经线长度为10╳111千米=1100千米。

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7分)

材料一: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奖励设厂和废科举兴学堂这些措施,在客观上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这件事,虽已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但它对推进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毕竟不能小看。在各省设立的咨议局也使当地士绅多一点发发议论的权利,受到一点初步的民主训练。

一九○八年的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离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死前两个多月,清政府公布了一个《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它的第一条是:“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第二条是:“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它规定:一切颁行法律、召集开闭解散议院、设官制禄、统率陆海军、宣战媾和、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司法等等大权,全握在君主一人手中。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湖北武汉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区,与清末湖北新政的成败得失密切相关。由于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长期的苦心经营,使湖北成为清末新政的先进地区。正是湖北新政的发展,为革命造就了许多客观条件。新政时期的实业建设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建设,如汉阳兵工厂直接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武器装备;新政时期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绅商等新式社会群体,为革命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力量,尤其是新式学堂的创办、留学生的派遣与新军的编练,更是直接为革命提供了人才,新式学生与新军士兵是革命的最主要的生力军。武昌起义前夕的湖北社会业已成为革命的火药库,而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激起的保路风潮更是火上浇油,革命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了。

——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辛亥革命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的产物。它的规模和取得的成果,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具有全国性运动的能量。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领导了这次革命,建立了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肇造共和民国的丰功伟绩。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图谋抵制革命,希望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但他们倡导收回利权,发动国会请愿,从事教育、出版、学术等工作,实际上有利于宣传民主主义,暴露封建专制主义,起到孤立清王朝的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人多数先后不同地附从革命,加快了全国反清起义的进程。

——林增平《林增平文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的措施、宪政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武汉成为辛亥革命首义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立宪派队附从革命的原因。(11分)

(4)、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二十世纪对政治体制的探索和实践。(6分)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