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 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 * *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深入不:             ④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小题2:.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皆实 用心

B.畅军事 家喻户

C.死之臣 衣缩食

D.日而待 千方百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小题4:.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            ;②                 。(用原文回答) (2分)

小题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

小题6:.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2分)

小题7:.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原文回答)(2分)      

(2)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2分)

答案

小题1:(2分)(1)低微而鄙陋   (2)奔走效劳   (3)长草木   (4)把

小题1:(2分)B

小题1:(2分)答案示例:①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②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小题1:(2分).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小题1:(2分).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小题1:(2分).例:空城计 火烧赤壁 六出祁山

小题1:(4分).(1)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分)

(2)(2分)、主要表达了她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

小题1:(1)古今异意词,低微而鄙陋   (2)古今异意词,奔走效劳   (3)名词作动词,长草木 (4)介词,把

小题2:B.通晓  A.善良/很 C.节操/节省 D.计算/办法

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较多,做这类题是应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2、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3、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①所以:的原因;判断句。(各一分)

②痛恨:痛心和遗憾;状语后置句。(各一分)

小题4:要用原文回答。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小题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兴复汉室。

小题6:考查对文章的拓展。例:空城计 火烧赤壁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任选其二)

小题7:(1)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可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得出。决心:北定中原,攘除 * *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竞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1.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为什么给它起了一个“地下森林”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画线的句子中“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尾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作者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请你用一些名言警句说一说吧。(能用自己的话来讲就更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