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绐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置其手,问所苦,如待亲戚。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游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字。数日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宋学士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疑姁姁愿士②,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①置:同“执着”,拉着。   ②姁姁(xǔxǔ):安乐、温和的样子。愿:老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不幸被疾矣被疾:被疾病折磨

B.籍其数而封识之籍:登记

C.不少见颜面颜面:指“脸”

D.数日景淳竟死竟死:竟然死去小题2: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躬为煮糜炼药    ②疑日为刮摩浣涤 ③恐为他人得     ④识其为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小题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是具体表现李疑“尚义”的一组是(   )

①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     ②(疑)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其中

③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     ④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

⑤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⑥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为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为我们塑造了李疑这个一心助人、轻财好义、有古道热肠的君子形象。即使今天读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B.在吏部做官的范景淳得了病,身边的亲友们对他很冷漠,不肯收留他。李疑则慨然收留了他,表现了李疑于危难时周济他人的高尚品德。

C.李疑面对范景淳的酬金,分文不取,在拒绝收受范景淳两个儿子礼物的同时,反送人财物。李疑这种救人危难、乐善好施的品德让人饮佩。

D.作者在文章最后赞扬李疑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个污浊社会中的清士,因其为贪财好利的世风痛心,所以撰文记载李疑事迹来规劝世人。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用事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

译文:

(2)是岂可以貌决人材智哉?

译文:

(3)传其事以劝焉。

译文:

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①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②这怎么可以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③传播他的事迹来勉励(世人)啊。

小题:B(A.被疾:遭受疾病   C.颜面:(厌烦的)脸色;D.竟死:终于死了(到底死了))

小题:C(①②为介词,意为“给、替”;③意为“被”,表被动;④意为“做”。)

小题:D(①是概括介绍,不是具体表现。⑥为作者评价。)

小题:B(有的人故意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

小题:见译文

文言文译文:

李疑因为(他非常)崇尚仪义(而)在当时(非常)闻名,(也)只有他能周济别人的危急之处。金华的范景淳在吏部做官,得了病,而(他)又没有其它的子侄(来照顾他)。别人欺骗他,不让他住房子。范景淳就拄杖到李疑门前,告诉(李疑)说:“我不幸遭病,人家不让我进屋住。我听说你的义德很高,能借我一张床吗?”李疑(马上)答应了,请(他进屋)就坐,(并)迅速整理(好一间)高朗干燥的房子,(同时)准备(好了)床、被子和炉灶,叫(范景淳)住进去。(为范)求医诊脉,亲自为(范)熬粥熬药。早晚拉着他的手,询问哪里不舒服,待(范)如亲人一般。不久(范)的病更加严重了,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被单,肮脏恶臭不能接近。李疑每天为(范)刮摩洗涤,(竟)没有一点不耐烦的脸色。范景淳(感动得)流泪说:“我拖累你了。我恐怕再也活不下去了,没有什么回报您的厚德,(只是)袋子里面有黄白金子四十余两,在原来旅社房间里,希望你去取来。”李疑:“患难之中互相救助,做人的道理本应该这样,凭什么(说)回报呢?”范景淳说:“您如果不去取来那些(金子),(等)我死了,恐怕被他人得到,那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找了一个邻居和他一块去,带着(那些金子)回来了。当着(范)的面打开袋子,登记金子的数量并做了封记。几天后范景淳到底死了,李疑拿出私人的钱为(范)买了棺材,葬在城南面的聚宝山。拿出(原来)所封存的那个袋子,(把它)寄存在邻居家里,写信叫他的两个儿子来。等到他的两个儿子到了,(李)拿出袋子按(原来)登记的数(把金子)还给(范的)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拿着大米馈赠(给李),(李)却不接受,反而送给(他们)路费钱,打发(他们)回去。人们因此称赞李疑,知名人士和士大夫都喜欢和李疑交往。

宋学士说:“吾与李疑往来(多年),(非常)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是个温和老实的人,没有奇特威武的身姿。但他所做的事,却为古人义勇的风范。这怎么可能凭借外貌来判断人的道德品质呢?”俗话说:“全世界混浊,清廉的人才会显现出来。我感伤(当今)世俗的好利的(风气),写下他的事来勉励(世人)啊。”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同为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

元曲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散曲,它是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样式,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曲;一是杂剧,即由散曲套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科介,专供舞台演出。

元代散曲与杂剧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多种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身的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是文学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曲是由词演化而来的。词在发展初期,它饱含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愿望甚至隐情。但是,词发展到晚期,由于词作家远离社会现实,作品的内容日趋空泛,题材日趋狭隘,又由于作家一味堆砌词藻,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1]再者,金元时期,随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各民族在政治、军事上的斗争,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辽灭金兴,金亡元起,北京成了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地区流行的语言,逐渐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的语言相融合,形成了新的语言体系,从而为金元诗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3]同时由于新词汇不断出现,双音、多音词日渐增多,而宋词的格律对变化着的语言,已成了一种严重的束缚。加上南北语言声调的差异,方言俗语的迥别,由北方首先产生元曲这样一种新诗体就成为一种势所必然。[4]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由元代的社会现实所决定。在蒙古贵族统一和统治中国的90年间,他们对汉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科举考试废而不行70余年。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地位顺序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匠、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下,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人依附蒙古贵族,追求荣华富贵;一部分不做元朝的官,苦闷彷徨,隐居民间,过着贫苦的生活,抗议民族压迫,表现出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元代的特殊社会形态,也动摇了旧有的精神意识,传统的习惯和信仰,加上城市经济的发达,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文学从旧的思想和束缚中获得了解放与发展的新契机,被正统文学轻视的市民文学,以新的形式和精神,茁壮地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力量。

散曲分小令和套曲两种。

小令也叫“小叶儿”,是独立的只曲,每首只有一段,很像一首单调的词,也有点像句式参差不齐的小诗。如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套曲(又叫散套或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只曲联缀而成的“组曲”。套曲少则两曲,多而二三十曲,没有定数的限制,但必须一韵到底。套曲在体制上的灵活变化弥补了小令表情达意相对单调的不足。

散曲和词都是长短句,词“调有定格”,曲有“正谱”。可是,散曲不像词那样严格要求“字有定数”,可以极尽长短句变化之能事,允许作者在正谱范围内加入“衬字”。所谓“衬字”就是在曲律规定必需的数字之外所增加的字。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即不讲平仄,不拘字数。它的作用,或者是补足语义,或者是加强声情,或者兼而有之。例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内《黄钟煞》中一节“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你子弟谁教钻入他锄不断砍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其中加点的字,便是衬字。若去掉这些衬字,这支曲子便黯然失色了。

散曲的用韵和词的用韵也有所不同。曲用韵较密,几乎是句句用韵,而最大的特点是平韵、仄韵可以互押。不论小令还是套数,都是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篇幅较长的杂剧,一折也只能押一个韵部的字。而词则要求“韵有定声”。词中如用平韵,则全词皆平;若用仄韵,则全调皆仄;若用平仄二韵,则必须换韵。相对来说,散曲的用韵走的是一条自由之路。

散曲体裁在句子长短变化和押韵上的解放,使作者可以写得更加生动活泼,曲尽其妙,同时使音调节奏富于变化,浅唱高歌更为悦耳。所以说,散曲不仅为众多文人——作者所热爱,也为广大群众乐于欣赏。

作者认为,词这种文学样式走向衰微的原因有哪四条?()

A.①作家脱离社会现实;②作品内容空泛,题材狭窄;

③作者一味堆砌词藻;④词的格律不能适应变化的语言。

B.①作家脱离社会现实;②作品内容空泛,题材狭窄;

③作者一味堆砌词藻;④走上了形式主义的绝路。

C.①作家脱离社会现实;②作品内容空泛,题材狭窄;

③北京地区语言的变化;④词的格律不能适应变化的语言。

D.①作家脱离社会现实;②作品内容空泛,题材狭窄;

③作品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距离;④词的格律不能适应变化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