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6分)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所处的国际环境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1)指出我国历代王朝所推行的基本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政策。(6分)材料二 英国开放了她所有的港口,她拆毁了分离各个国家的所有樊篱;她原来有五十个殖民地,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全球……在出口和投资方面,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主要伙伴先是欧洲,然后是美洲。英国工业持续向这些地区出售织物和其他消耗品;但它也出售发动机、机器和其他装备,从这些国家工业化所产生的新市场中获益。并且英国可以用最好的价格购买“美国和东欧的小麦,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丹麦的奶制品,中美洲和大英帝国的热带产品,马来亚的锡,南美的铁,斯堪的纳那维亚的木材等。”

——Bastiat《科布登与反谷物法联盟》

(2)材料二反映英国在19世纪上叶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概括其所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三  1929—1933年的大危机造就了凯恩斯经济学。在大危机之后的30年代,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统治了经济世界几十年,一直到80年代才被人们所怀疑。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能够成为主流?简单的说就是,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张维迎《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凯恩斯主义获得了主流地位”的原因。20世纪80、90年代,面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之弊,中、美两国如何探索经济发展之路?(12分)

答案

(1)重农抑商(2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2分)另一方面,强化了自然经济,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分)

(2)自由贸易政策(2分)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巩固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推动了工业革命世界范围内的拓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6分)

(3)原因:传统的经济政策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失效:面对大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干预经济取得成功,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干预经济成效显著;世界大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6分)探索:中国进行了推行所有制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美国里根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解决经济滞胀;克林顿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6分)

题目分析:(1)结合所学并依据材料“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可以得出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却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依据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采用了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奉行自由主义政策,其影响应从两个方面加以回答,即对英国和世界,对英国而言,主要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其霸主地位更加稳固,对世界而言,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形成和世界市场的产生。

(3)凯恩斯主义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其原因,在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效,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促进了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70年代经济危机说明凯恩斯主义失灵西方各国纷纷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产生,中国改革开放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减少干预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问答题

A股份有限公司(本题下称“A公司”)为上市公司,2009年至2010年的有关资料如下:
(1) 甲公司欠A公司6 300万元购货款。由于甲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短期内无法支付该笔已到期的货款。2009年1月1日,经协商,A公司同意与甲公司进行债务重组,重组协议规定,A公司减免甲公司300万元的债务,余额以甲公司所持有的对B公司的股权投资抵偿,当日,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A公司已为该项应收债权计提了500万元的坏账准备。相关手续已于当日办理完毕,A公司取得对B公司80%的股权,能对B公司实施控制,A公司准备长期持有该项股权投资。此前,A公司与B公司不具有任何关联方关系。
(2) 2009年1月1日,B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为675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为3000万元,资本公积为300万元,盈余公积为45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3000万元。B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均相等。
(3) 2009年,A公司和B公司发生了以下交易或事项:
①2009年5月,A公司将本公司生产的M产品销售给B公司,售价为400万元,成本为280万元。相关款项已结清。B公司取得后作为管理用固定资产并于当月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②2009年6月,B公司将其生产的N产品一批销售给A公司,售价为250万元,成本为160万元。相关款项已结清。至2009年12月31口,A公司已将该批产品中的一半出售给外部独立第三方,售价为150万元,该批存货剩余部分的可变现净值为90万元。
(4) 2009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1000万元,除实现净损益外,未发生其他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或事项。
(5) 2010年,A公司将购自B公司的N产品全部对外售出,售价为140万元。
2010年B公司实现净利润2000万元,除实现净损益外,未发生其他影响所有者权益变动的交易或事项。
(6) 除对B公司投资外,2010年1月2日,A公司支付450万元,取得D公司4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D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均为1000万元。取得该项股权后,A公司对D公司具有重大影响。
2010年2月,A公司将其生产的一批产品销售给D公司,售价为350万元,成本为200万元。至2010年12月31日,该批产品已向外部独立第三方销售30%。
D公司2010年度实现净利润605万元。
(7) 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①所得税税率为25%;
②A公司和B公司均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
[要求]

编制A公司2010年12月31日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抵销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