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园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日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20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选对一项2分,共4分)

A.本文首段多采用短句,表现了作者探访千灯古镇的急切之情。

B.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略写千灯古镇的自然景观,详写该镇的人文氛围,详略得当,言近旨远,触人深思。

C.第二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不同质地的灯,既回扣题目“千灯”又暗示此行目的就是了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

D.“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E.“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这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顾炎武仁爱思想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

小题2: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探究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8分)

答案

小题1: BC

小题2:(4分)连用三个设问(1分),体现了“我”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1分);承上启下,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2分)。

小题3:(4分)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2分);起到铺垫作用,以此衬托(突出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2分)。

小题4:(8分)①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②顾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责”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③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前2点各3分,联系现实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通读全文可知B项“以游踪为线索”说法错误;C项“此行目的就是了观赏这些造型各异的千灯”的说法肤浅错误,作者此行的目的是借千灯来指出我们需要思想明灯。

小题2:

题目分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般遵循这样的思考模式: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内容,有没有手法,有没有重点动词、形容词,然后看句子对所在段落、对全文有什么作用。基本上和段落作用的回答模式一样。

划线句子明显是问句,而且是连续的问句,技巧是设问。问句的最基本作用就是引发思考,可以从这一点回答。这一句话连用了三个设问,引起读者对千灯文化的思考,同时承上启下,引出下面对顾炎武的描写。

小题3:

题目分析:这一个题目实质上还是考察段落作用,不过是从内容方面来写。内容上的理解,都要结合文章中心来看。这篇文章是写顾炎武的,其他所有内容都是为这个中心服务的。所以要回答这一个问题,第一点要说出本段的内容,第二点要说出对描写顾炎武有什么作用。解释:列举历史名人,可以写出千灯的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又用诸多文化名人烘托出顾炎武思想的独特与重要。

小题4:

题目分析:题目要求里已经点出了回答的层次,一是文本内容,一是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的答案只要包含了这两点就可以了。文本内容上,可以摘取文段中对顾炎武思想的评价句子来写,至于现实意义,可以从顾炎武思想的关键词来组织,文中提到的就是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出他对现实的意义就行了,不外乎责任感、爱国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这一类的题目只要有字数,基本都能够得到一半以上的分数。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