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王孙传

班固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祁侯与王孙书曰:“王孙苦疾,仆迫从上祠雍①,未得诣前。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窃闻王孙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则已,若其有知,是戮②尸地下,将裸见先人,窃为王孙不取也。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王孙报曰:“盖闻古之圣王,缘人情不忍其亲,故为制礼,今则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夫厚葬诚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竞以相高,靡财单币,腐之地下。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此真与暴骸于中野何异!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乃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闻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尧之葬也,窾木为椟,葛藟为缄,其穿下不乱泉,上不泄殠。故圣王生易尚③,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於戏④!吾不为也。”

祁侯曰:“善。”遂裸葬。              (选自《汉书·杨王孙传》,有改动)

[注]①祠:祭祀  ②戮:侮辱 ③尚:奉养,指圣王的生活条件 ④於戏:同“呜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孙苦疾疾:疾病

B.靡财单币单:同“殚”,用尽

C.缘人情不忍其亲亲:亲近

D.令死者亡知则已亡:通“无”,不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若其有知,是戮尸地下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①或乃今日入而明日发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夫饰外以华众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①及病且终②且夫死者,终生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小题3: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杨王孙主张裸葬的理由的一组是(   )。(3分)

(1)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

(2)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隔真

(3)死则为布囊盛尸,八地七尺

(4)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

(5)不加功于亡用,不损财于亡谓

(6)愿存精神,省思虑,进医药,厚自持

A.(1)(3)(5)

B.(2)(3)(6)

C.(2)(4)(5)

D.(3)(4)(6)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王孙看到当时厚葬风气太盛,把有用的财物大量用作随葬品,非常反感,想以自身裸葬的办法来矫正世俗的弊病。

B.杨王孙家财万贯,对自己保养得非常周到,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但他临死时却希望返朴归真,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C.王孙在给好友祁侯的信中说,过去帝王安葬时,用很贵重的棺木,所以尸体腐烂了才不影响泉水,也不散发出臭气。

D.杨王孙裸葬是为了亲近大自然,回到应回到的地方。祁侯认为王孙的行为是对死者的羞辱,同时也违背了圣人的遗制。小题5:翻译和断句。(9分)

(1)用“│”给文言文段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愿王孙察焉。

②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

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小题:

(1)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祁侯。(2分)

(2)①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何必拘泥于个人的见识,希望王孙好好考虑。②现在浪费财物厚葬,挽留死者,阻止他顺到该去的地方,隔离死者,不让他回到该到的地方,厚葬的行动,死者无所知,生者无所获,这是特别的糊涂。

小题:C(“不忍其亲”的“亲”指父母双亲)(3分)

小题:C(A其:指死者;其:表测度;B而:但,表转折;而:表修饰;C以:用来,表目的;D且:将要,副词; 且:况且,连词。)(3分)

小题:C(①是养生  ③是死后的要求 ⑥是祁侯的话)(3分)

小题:C 略

小题:(1)略

(2)(遗制:流传下来的制度 独守:拘泥 察:好好考虑)(3分)(隔至:阻止回到该去的地方 重惑:特别的糊涂)(3分)

参考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臝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

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臝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 ?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