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灾难,我们拒绝遗忘

鸿篇巨制《一九四二》被冯小刚视为其导演生涯中最严肃、最沉重、最具分量的作品。而对于小说作者和编剧刘震云,《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

遗忘比灾难本身更震撼人心。

记者:在您所有作品里,《温故一九四二》可以说是一个异数。一方面,他与您通常惯于描述的当代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另一方面,类似采访手记的纪实风格也在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20多年前,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创作这样一部作品的冲动?

刘震云:作者与作品的相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左右,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非虚构类作品。那一年,我的朋友钱钢准备编一本《中国灾难史》,希望从中看到中国人是如何从灾难中走出来的。1942年,他选择了当时最严重的灾难—— 河南旱灾,并把这个灾难的写作任务交给我。作为一个河南人,我竟然从不知道1942年曾经发生过这么严重的旱灾。一个人的去世是去世,许多人的去世就是数字了。钱钢告诉我,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迫害致死的有100万人,1942年河南就有相当于3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死于旱灾。更令我震惊的是,当我向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代问及这场灾难时,却发现他们无不选择了遗忘。这样的震惊和疑惑,迫使我进入对1942年的探究和写作。

记者: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里,美国记者白修德都像是创作者进入历史、接近真相的一双眼睛。他在1942年的采访里发现了比自然灾害更残酷的真相,您在这个探寻中发现了什么?

刘震云:我把1942年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发现历史上河南的旱灾非常频繁,从东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旱灾,而每次旱灾的记录里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惨的景象。这样的记载,头一次看触目惊心,看多了就习以为常了。这也回答了我心里最初那个问题——为什么这场灾难的亲历者选择了遗忘。我还有更多的发现,也就是白修德的发现——300万人的死,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灾害,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争和政治环境。

生死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

记者:从小说到电影,在这些具体人物的塑造中,您最在意的是什么?

刘震云: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将1942年从历史中打捞出来,再放在亲历者面前,他们面对死亡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在美国或者欧洲,一个人在临死之前一定会追问:“我为什么死了?”但是河南人没有,他们在死亡面前表现得坦然,这是他们人生最后也最大的幽默。

为什么坦然?因为生活里严峻的事实在太多了,人的心就变成了一块铁,这块铁如果就这么硬着,磕在石头上就破碎了,但坦然和幽默把这块铁化成了水,它变得柔软了,也就不会破碎了。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老张要饿死了,饿死的时候他没有想起日本人、没有想起蒋介石,他想起了好朋友老李,但老李三天前已经饿死了。老张说我比老李多活三天,我值了。

这个幽默背后是巨大的悲凉。对于灾难里的河南人来说,什么战争、国家、元首都不是重要的,只有他身边的人是重要的。

好的创作者应是平等的倾听者

记者:在小说里,您肯定了揭竿而起的精神是民族生存下去的希望;而在电影里,您用更多细节赋予这个故事人性的温暖。这种变化,是否说明了您在创作中的一种态度?

刘震云: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跟小刚一直觉得要特别注意表达上的节制。所谓节制,就是在面对这么大的灾难的时候做到不煽情,不要有过多的台词和表演。创作者绝不能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尤其在面对这样一个题材时,创作者是站在70年后优越的生活里揭灾民的伤疤,这是非常残忍的。我说过,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倾听者。

记者:在极端环境里,人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往往最容易体现出来。这种本真,有时甚至是支撑一个民族存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在1942年,您认为支撑河南人甚至中 * * 生存下去的支点是什么?

刘震云:《一九四二》揭示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灾民、日军、国民政府、美国人……他们之间互不见面,但灾难使所有人既有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唯一需要的慰藉就是人和人之间那点微弱的善良的光芒。

电影的最后,老东家发出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为什么我要逃这个荒?”他遇到了一个跟他一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瞬间互相成为亲人,如果不是在1942年那个极端的环境里,这是不可能的。正是在这个变异的状态里,人心里的精神支点得到了最大的彰显,这也正是中 * * 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   (人民网2012年11月29日 刘阳 )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的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刘震云创作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因为灾难发生在河南,作为河南人记录这场灾难是他的责任,他是以平等的倾听者的身份在搞创作。

B.刘震云在探寻1942年自然灾害的真相时发现300万人死亡的背后还有重要的战争与政治原因,说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作家。

C.老张饿死前想到比饿死的老李多活了三天,就觉得值了,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而这也正是刘震云所揭露的。

D.对当时的河南人来说,生存依靠的已经不是信仰,而是本能。死亡见的多了,会使人变得麻木,所以选择遗忘是正常的,不应该受谴责。E.这篇采访用平实理性的语言展示了刘震云创作和改编《温故一九四二》的思想历程,而改编后的电影结尾彰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小题2:为什么说《一九四二》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历史片?(4分)

小题3:通过记者采访,你从刘震云身上看到了什么精神?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B、E

小题2:①它探寻的是300万人死亡背后的东西,即战争和政治带给人类的灾难,有深刻的思想意义。②它挖掘出了中 * * 面对灾难生存下去的精神支点——那份亲情,那抹人与人之间善良的光芒,而这正是中 * * 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③它揭示了中国人面对死亡的幽默态度,这实际上是莫大的悲凉。④它提示人们遗忘比灾难本身更可怕。(每点1分  共4分。)

小题3:①巨大的责任感:他对一场灾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警醒人们的遗忘。②严谨的创作态度:《温故一九四二》创作于1990年,经过长达20多年的反复修改才决定开拍。③平等、善良的性格:认真倾听,善于发现人心灵中最柔软的情分。④理性而幽默,面对如此严肃的问题,可以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形式呈现。(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可先根据第一次通读原文时的印象,快速找出各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大致位置(有的选项是归纳概括全文或者几个段落的内容),再仔细比较它们的异同。本题中,对创作原因的分析不完全,创作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是钱刚的委托;答对A项,只给1分。 C项关于“从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人的狭窄心胸和无情”的说法错误,应该理解为以幽默的方式表现了人内心的悲凉;D项“选择遗忘不应该受到谴责”的说法有误。

小题2:

题目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到这句话此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而由其应该注意的是这句话的下半句:“而是对一个民族精神支点的追寻和叩问”,所以,答题时要紧紧抓住“民族精神支点”一语从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态度、作品的内容、主题和艺术技巧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筛选和分析。

小题3:

题目分析:

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
     When you're a preteen, a huge problem might be that you just have to have a new rock-rap CD,   1  
your parents won't give you the money for it. I thought life was so   2   when things like this happened-until September 11, 2001.
    I was in P.E. when the planes hi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nd the Pentagon. As soon as I got home and for weeks after, I saw the disaster   3   on TV. Seeing the innocent people running for their   4   as the
debris(瓦砾) started coming down the fire and smoke rose out of the   5   brought tears to my eyes. I
couldn't help imagining what the people on the   6   and in the buildings were thinking and going through,
not   7   what was going on. I admired the courage of the firefighters who rushed in and risked their own
lives to   8   others. It tore my heart apart to watch the   9   looks on the faces of so many people who
didn't know if their loved ones were dead or alive while   10   in all the debris.
Then it   11   me: All my life I had thought mainly of myself. I had it easy in life and had been taking it all
for granted.
     A feeling of coldness   12   down my back, and I cried just thinking of the possibility that it could have
easily   13   to my family. My mom or dad could have been killed like that, and I would never, ever see the
m again. I began to evaluate what a real   14   in life was.
This disaster   15   me that awful things can happen to anyone at any time. Now when my mom or dad or
sister go somewhere, even if it's just   16   the store, I try to remember to tell them that I love them
because I know there is a   17   that I may never tell them that   18   .
Not getting a new CD is not going to make or   19    my life. I can live with those kinds of problems. But
losing someone I love would   20   make my life miserable.
9/11 showed me just what I am.
( )1. A. but        
( )2. A. unbelievable
( )3. A. expand      
( )4. A. lives      
( )5. A. curtains    
( )6. A. seats      
( )7. A. believing  
( )8. A. join        
( )9. A. puzzled    
( )10. A. hidden    
( )11. A. rewarded  
( )12. A. cooled    
( )13. A. happened   
( )14. A. relationship
( )15. A. taught      
( )16. A. on        
( )17. A. story      
( )18. A. again      
( )19. A. end        
( )20. A. rather    
B. so          
B. uncomfortable
B. occur      
B. families    
B. buildings    
B. planes      
B. thinking    
B. save        
B. severe      
B. found       
B. surprised  
B. dropped     
B. compared   
B. problem    
B. reminded    
B. in          
B. doubt      
B. once        
B. change      
B. truly      
C. or       
C. unfair    
C. strike    
C. houses    
C. gates    
C. corners  
C. knowing   
C. meet      
C. dirty    
C. placed    
C. hit      
C. ran      
C. related   
C. need      
C. persuaded  
C. at        
C. chance    
C. enough    
C. spare    
C. probably  
D. for          
D. uncertain    
D. unfold        
D. friends      
D. bedrooms      
D. streets      
D. caring        
D. calm          
D. desperate    
D. trapped      
D. told          
D. passed        
D. turned        
D. fate          
D. informed      
D. to            
D. plan          
D. ever          
D. break        
D. frequently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