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3分)国家 * * 习 * * 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一 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 * *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材料三 国家定价商品和市场定价商品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应如何处理“大仁政”与“小仁政”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实施“大仁政”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6分)

(2)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哪一次重大会议?(3分)

(3)材料三中国家与市场定价商品比例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趋势。(2分)

答案

(1)两者兼顾,以“大仁政”为主。(2分)

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初步基础,(2分)

(2)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分)中共十四大。(1分)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分)

(4)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图片以及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的信息不难判读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并结合所学从一五计划角度思考作答措施;意义从对我国工业化影响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材料二中“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信息去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十四大会议角度思考作答即可。第(3)问对应材料三,依据材料三中图表信息“国家定价的比例由原先76%下降到5%,从市场定价24%上升到现在95%”信息并结合我国当时经济体制改革效果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建立。第(4)问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候结合文字史料以及图片信息,从文字史料中可以看出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从图片中的数字变化不难回答出答案。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开镰

周克武

  ①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②高梁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③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

  ④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甲)他走上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澄黄的谷粒:一、二、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⑤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墙根磨刀。他轻轻给镰刀溅上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随着父亲的双臂一屈一伸,锈迹渐渐褪去。月色下,锃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密封装订线⑥“老倌子,喝口水。”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⑦“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开镰啦,还有好几把呢!”

  ⑧听得出,“开镰”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⑨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喃自语:好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早春的日子,濛濛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的小萝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他跳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日子一天天过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

  ⑩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父亲浑身没剩一根干纱。许是太累,他抓起搭在肩上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巴嗒巴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目光却一直定定地盯着晒谷坪里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宠上溢满了自信。

  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耕云播雨的回报,也是来年的踏实与祥和。

  (乙)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俗粒从指缝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走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看问了吗?”

  “看见什么?”我一脸茫然。

  “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书上的这类句子教育我。

  我笑了笑,不以为然。他的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息,”瞟了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对面那片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时。(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分析文中第⑨节画线句子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节中“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对“我”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结尾“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这句话,谈谈你对文中父亲形象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