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3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中国古代教育史》

材料二 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 * * 衙门。同治皇帝曾下旨认为设立京师同文馆“不过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由此确立了京师同文馆的合法地位。1901年它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史》

(1)据材料一,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主流的变化。试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9分)

(2)据材料二,指出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方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3)据以上材料和分析,概括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6分)

答案

(1)变化: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影响: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2分)

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4分)

(2)办学方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兴办新式教育。(6分)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传统和国家政策。(6分,答出两点即可)

题目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主流的变化的问题,首先从战国时期的思想发展的特点分析,然后再分析汉代思想的主流是什么,二者组合形成答案。有关其影响的问题,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答题项,即是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战国时期是分裂割据时期,而汉代是大一统时期,所以可以归纳为政治上统一需要思想上统一的巩固。文化上从儒学自身发展的角度分析即可。

(2)第二问,有关于指出京师同文馆的办学方针的问题,需要从材料内容分析归纳,材料中的“不过借西法以引证中法,并非舍圣道而入歧途”表明了其宗旨。有关于说明其原因的问题,需要从同文馆的兴办者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归纳。材料内容的主人公是洋务派,从这点入手分析得出答案。

(3)第三问,教育发展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教育发展也是个全局问题,应该从全面的观点来分析。教育发展需要资金,所以经济发展状况对教育发展影响十分大。教育发展也受国家政府的影响,国家重视与否都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有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等。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