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①、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①伊、吕:伊尹、吕望(姜子牙)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家:安家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隐:疾苦

C.学未成,请俟异日俟:等待

D.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成:成功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 )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       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

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         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         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陈遇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C.陈遇遇事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即以汉朝旧事为例加以规劝;朝中大臣有过失被皇上责问,陈遇极力替他们开解,那些大臣大多能够得到保全。

D.陈遇多年以来一直陪侍在太祖周围,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成:成就

小题2:①只是叙述陈遇厌倦官场;③说明陈遇深谋远虑;⑤表明陈遇为了同僚挺身而出。

小题3:文中“数监幸其第”意为“皇帝多次到陈遇府中探望”,“监”与“幸”同义,意为“皇帝到某处”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遇,字中行,祖先是曹州(今山东曹县)人。高祖父曹义甫,是宋朝的翰林学士,移居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子孙便安家在这里。陈遇秉性沉稳专一,勤学博览,精通《周易》卜筮学。元朝末年做温州府学的教官,后来辞官隐居。求学的人称他为静诚先生。太祖皇帝统兵渡江南下,由于秦从龙举荐,(朝廷)发诏书聘请陈遇,把他说成伊尹、吕望、诸葛亮。陈遇到了,太祖同他谈话后非常高兴,就留他参议机密大事,日益得到亲近信任。太祖做吴王,授予他供奉司丞的官职,陈遇推辞了。太祖做了皇帝,三次授予他翰林学土,他又都推辞了。于是(太祖)就赐予他一顶轿子,10名卫士护送出入宫殿,以此表示对他的宠爱。

洪武三年(1370年),(陈遇)奉命到浙江考察民间疾苦,回朝后被赏赐金帛。被封做中书左丞,他又推辞了。第二年大祖召他在华盖殿答诏问,赐予座位,叫他草拟《平西诏》的文章。授予他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他再次推辞。西域进贡好马,陈遇援引汉时西域进贡“天马”的旧事来加以规劝。封做太常少卿,他坚决推辞。强迫他,也不行。最后封做礼部尚书,又坚决推辞。皇帝深思了很长时间,听从了他。从此以后不再强迫他做官。皇帝曾经态度平和地说要封给他儿子官职,陈遇说:“我的三个儿子年纪都还小,学业没有成就,请求等以后再说。”皇帝也不能勉强。        

陈遇从建国之初,就侍奉在皇帝身边。皇上曾经向他询问保国安民最好的计策,陈遇回答说:“把不滥杀人,减轻赋税,任用贤能,恢复古代圣君的礼乐当作首要的事务。”朝中大臣有的有过失被皇上责问,陈遇极力替他们开解,那些大臣大多能够得到保全。陈遇的计谋策略大多秘而不传,而他受(皇上)恩宠礼遇之高,就连有功劳的外戚大臣也不能和他相比。皇上多次到陈遇府中探望,交谈之中一定称他为“先生”,有时称他是“君子”。皇上赐爵位给他,他总是拒绝,最终陈遇成就了他的高名。十七年陈遇去世,皇上赐葬在钟山。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察传

《吕氏春秋》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王闻孙叔敖于沈尹筮(shì),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而审,则为福矣   审:考察    B.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C.夔于是正六律       正:定      D.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经:原则,道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    ②将以衅钟

C.①子夏之晋过卫              ②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D.①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各句中,与“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暴见于王                     B.王语暴以好乐

C.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D.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                                                                  

(2)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译文:                                                                  

(3)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译文: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