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章大家行略①

刘大櫆

先大父侧室②,姓章氏,明崇祯丙子十一月二十七日生。年十八来归,逾年,生女子一人,不育。又十余年,而大父卒。先大母钱氏,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余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櫆幼时,犹及事大母。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乃父幼孤,以养以诲,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丧明。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櫆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以待。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书若熟否?先生曾朴责否?”即应以书熟,未曾朴责,乃喜。

大家垂白③,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呜呼!其可痛也夫。

(选自《续古文观止》,略有删改)

[注]①大家,即大姑,古代女子的尊称。行略:人的品行概略,是记叙死者生平的文体。②先大父:对已故祖父的称呼。侧室:妾。③垂白:头发将白,已近老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八来归归:回来

B.家人趣之使行趣:催促

C.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没:通“殁”,去世

D.即应声策杖扶壁行策:拄着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大母亦善遇之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D.启门,且执手问曰 / 不出,火且尽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逾年,(章氏)生女子一人

B.见言之哀,(大家)亦知从旁泣

C.且执(櫆与伯兄、仲兄)手问曰

D.即应(之)以书熟,未曾朴责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1:A(应解释为“女子出嫁”。)

小题2:C(C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但是”。A第一个“则”是连词,“就”;第二个“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就是”;B第一个“之”是代词,“她”;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第一个“且”是连词,“而且”;第二个“且”是副词,“将要”。)

小题3:B(省略的是“櫆”,即“我”。)

[参考译文]

祖父的妾姓章,明崇祯丙子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生。十八岁出嫁来刘家,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养活。又过了十多年,祖父去世。祖母姓钱,早年没有生孩子,祖父便娶了章大姑。章大姑来家三年,祖母生育了我的父亲,章大姑后来没有再生育。大姑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年纪轻,又没有再生孩子,等到祖父去世,家里人便催促她改嫁,章大姑感慨悲伤,号啕大哭,不吃饭。当时我父亲才八岁,不懂事地站在旁边,大姑牵着我的父亲跪在祖母面前,哭着说:“我如果走了,这弱小的孩子怎么办?”祖母说:“你能记住丈夫的心愿,也是我所感激的啊。”于是,与祖母相处四十多年,八十一岁时去世。

大姑事奉祖母竭尽礼节,祖母也和善地对待她,终身没有隔阂。我年幼时,还能得以事奉祖母。逢着寂静的夜晚,祖母靠窗帘坐着,我在身边侍候。祖母想起往事,忽然落泪。我见祖母落泪,问她什么原因。祖母叹息地说:“我不幸,你祖父半路抛开了我。你祖父死时,你父亲才八岁……”祖母回头看章大姑在室内,便指着她对我说:“你的父亲幼年丧父,抚养教导,使他成人,能够有今天,章大姑出力最多。你长大后,一定不要忘记章大姑。”我当时虽然幼稚,不懂事,见祖母言语哀痛,也知道在旁边哭泣。

大姑自祖父去世,双眼失明。眼睛虽然看不见,可是劳作不停。我七岁与大哥、二哥跟着塾师在外面读书。每当严寒的冬天,北风怒吼,遍地积雪,有时半夜才回家。佣人都已经睡觉,唯独大姑靠着炉火等待。听见敲门声,便答应一声,手拄拐杖,扶着墙壁行走,开门后,拉着我们的手就问:“书读熟了吗?有没有挨先生责打?”当听到“书读熟了,没有挨责打”的回答时,便高兴起来。

大姑年老之时,我家更穷,衣食不足以供养,大姑的晚年就更苦了。唉,多么令人悲痛啊!

多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 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注] 想见:思慕。 风采:此指某些官吏具有的刚正的风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觉,痛咎谢咎:归咎、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简:选拔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B.会里人邹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为人谦虚恭谨简单朴素,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人有了争执,不去官府而都找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渴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象其他谏官那样勤心政事,但在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不怕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提倡修养孝道德行。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4分)

(2)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4分)

(3)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