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熟人厌烦症
(美国)迈克尔·金
①我是在11 路公交车上遇到菲利的,他是我的老同学,大学四年,我们是公认的铁哥们,连衣服都互相换着穿,所以,我们极其夸张地来了一次拥抱,煞是令旁人羡慕。  
②彼此问候,才知道我们都在墨西哥,他结了婚,我也有了家。所以,我竭尽全力地寻找关于工作、家人、小孩的话题,可惜,当初经常秉烛夜谈的我们似乎少了许多默契,只那么三言两语便结束了。  
③我有点尴尬,看菲利,他也不断地往窗外看,时不时向我挤出一丝刻意的笑容。这情景让我很难受,窗外挤满了抢道的出租车,死死地把我们堵在中央,好不容易爬进一段,刚好又遇上红灯。  
④时间很难熬,好几次挑起话题失败后,我只想赶紧下车,可是,前面还有一座很长的桥,而且,桥头还有个收费站,有一次为了交过桥费足足等了四十分钟,所以我很害怕,当然,不是因为公交车的堵塞,而是无法面对眼前的菲利。  
⑤在过桥前的最后一站,我霍然起身奔向门口,临下车那一刻,赶紧回头跟菲利打招呼,说先下了,以后常联系。他竟然站着,手里提着一大袋食品,爽朗地说,好,以后多聚聚。没想到菲利变化这么大,墨西哥真是磨炼人啊!明明没什么话说,他还说多聚聚。不过我不怪他,我说常联系也是客套话,在公交车上这么久,我们连联系方式都没留下,还怎么联系! 
⑥骄阳似火,虽然要步行过桥,但我心里轻松,走一段路总比两个人熬在车上强,再说了,过桥还要多收一块钱,我不亏。  
⑦难得步行看看桥上的风景,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心里盘算着过桥后拿一块钱给儿子买根棒棒糖,那家伙一定会抱着我的脖子使劲亲吻,哈!我忍不住提高了音调,可我耳朵里听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声音,桥对面走来一人也在使劲哼同样的小曲,我扶了下眼镜仔细一瞧,心里重重地“咯噔”了一下,那人竟然是菲利,他看见我,立马也呆了。  
⑧他竟然往回走,难怪我下车的时候他站起来了,他
好不容易才缓过神来,我们互相笑笑,说真巧啊!家里孩子等着吃饭呢,回头见!说完便逃也似地往前走,谁都不愿问为什么走这么长一段。  
⑨和菲利擦肩而过那一刻,我分明看见他脸上多了一丝沧桑,一双眼睛老在躲闪。我知道,他不再是当年的他,可是,我还是当年的我吗?骄阳已躲进云层,我仍觉得全身发热,加快脚步,只想赶紧走完剩下这段桥,也不买棒棒糖了,直接回家,拿面镜子好好瞧瞧。
小题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情节的脉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 联系上下文,补足第⑧自然段“他”之后的内容。(不超过25个字)(3分)
 
 
 
 
 
 
 
 
 
 
 
 
 
 
 
 
 
 
 
 
 
 
 
 
 
小题3:请指出第⑤自然段画线处 “变化这么大”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指出最后一个自然段所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并简析描写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熟人厌烦症”的故事带给你那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1)我和菲利公交车上偶遇 (2)我和菲利无话可谈  (3)我提前下车,又在桥上碰到菲利(4)我和菲利敷衍之后尴尬而别

小题2:宁愿过桥后再回来也不愿与我一起下车再聊上一段

小题3:眼前的菲利用客套话“以后多聚聚”与老同学告别,表现出他的世故

小题4:(1)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细节描写。(2)通过菲利“脸上沧桑”、“眼睛躲闪”写出菲利外形的变化和遭遇我的尴尬。(3)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我还是当年的我吗?”和“拿面镜子好好瞧瞧”,表现我对自身变化的反省。(4)通过我“全身发热”的感觉和“加快脚步”的动作,表现了我的烦躁和逃避。(手法可任选三种,各得1分;分析每点1分共3分)

小题5:(1)时间流逝,环境改变,难以消除的陌生感和无法避免的世故自然就会产生。只要真诚相待,自然就可以克服“熟人厌烦症”。(呼喊真诚)

(2)面对菲利的改变,我看到了世事沧桑、人情淡薄,也勇于解剖自我。患上“熟人厌烦症”的责任应归咎于交际的双方。(勇于自省)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小说大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行文线索,根据线索来概括故事情节。如,抓住我和菲利的交往这条线索,然后对二人的交往内容进行概括。如文章第一段,可以概括为我和菲利的相遇;文章第二段到第五段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我和菲利无话可说;文章第六到第七段,可概括为我和菲利在桥上相遇;第八九段根据内容,可概括为敷衍之后尴尬而别。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感知小说深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句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写出合理的语言。从“他”的上文中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来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下句的敷衍笑容,往回走等等可知,菲利早就想下车,不愿同我聊了。所以,答题时,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组织答案。

小题3:

题目分析:答题时,要结合着文意,然后从这句话的下句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下文““以后多聚聚”,根本没说联系方式等方面,可以判断,这句话是指菲利在说客套话方面表现出的世故。

小题4:

题目分析:此题要从文段中的一些词语方面来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如“他脸上多了一丝沧桑,一双眼睛老在躲闪”“骄阳已躲进云层,我仍觉得全身发热”这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在回答作用时,要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回答,如神态描写,表现了菲利的外表变化和遇到我的尴尬。心理描写,表明了我的内心的反省。

小题5:

题目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作答时,要结合我和菲利的相遇后的一系列事情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结合着现实生活,理解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呼唤。如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可以从时间和环境方面来阐述;还可以从人际交往方面来谈。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共12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为低碳生活,后者为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小题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3分)

小题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第④段“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一句中划线字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4:除了文中所述的低碳生活方式,你还能再支三个“低碳生活”的高招吗?(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