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沈同(1)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2)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3),何为劝之哉?”

【注释】(1)沈同:齐大臣。(2)子哙:燕国国君,名哙,前 320—前 318 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厉行政治改革,并于前 318 年让位于相国子之,不久爆发内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与子之均被杀。此处所说“不得与人燕”,即指其让位之事而言。(3)以燕伐燕:朱熹《集注》云:“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哙不得与人燕                     与:给

B.或问曰                              或:有的人

C.劝齐伐燕,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D.孰可以杀之                          孰:为什么

2.以下各项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A.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齐国讨伐燕国的态度很明显: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去讨伐的。

B.在本文中,孟子认为,燕国能不能被讨伐,其衡估准则应该是和民众的利害、爱憎相一致的。

C.孟子认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的政措,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D.在最后一段中,孟子巧妙地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译文:                                                                    

 

                                                                          

答案

1.D

2.A

3.D

4、(1)假如有一位官员,你对他有好感,不向国君禀告就私自把你的俸禄爵位给他,这个人也不要国君的任命就私自从你手里接受,这样行吗,燕国的事与这有什么不同呢?

1.D 谁,哪一个

2.A 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    B宾语前置    C判断句    D无特殊句式

3.D是举例论证而不是道理论证

4、关键词:

士:官员 与之:给他   何以异于是:有什么不同呢

【译文】沈同以他个人的身份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能把燕国交给他人,子之不能从子哙手里接受燕国。假如有一位官员,你对他有好感,不向国君禀告就私自把你的俸禄爵位给他,这个人也不要国君的任命就私自从你手里接受,这样行吗,燕国的事与这有什么不同呢?”

 齐人去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你劝说齐国讨伐燕国,有这件事吗?”孟子说:“没有。沈同问我:‘燕国可以讨伐吗?’我回答他说:‘可以。’他就此去讨伐燕国了。他如果问:‘谁能讨伐燕国?’我就会回答他说:‘是天吏才能讨伐燕国。’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我说:‘这人可以处死吗?’我就会回答他说:‘可以。’他如果问:‘谁能处死他?’我就会回答他说:‘是士师才能处死他。’现今以无异于燕的国家来讨伐燕国,我为什么去劝说它呢?”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