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文定公迪罢陕西都转运使还朝,是时真宗方议东封西祀,修太平事业。知秦州曾玮奏羌人潜谋入寇,请大益兵为备。上大怒,以为玮虚张虏势,恐惧朝廷,以求益兵。以迪新自陕西还,召见,示以玮奏,问其虚实,欲斩玮以戒妄言者。文定从容奏曰:“玮武人,远在边鄙,不知朝廷事体,辄有奏陈,不足深罪。臣前任陕西,观边将才略,无能出玮之右者,他日必能为国家建功立事。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上意稍解,迪因奏曰:“玮良将,必不妄言,所请之兵,亦不可不少副其请。臣观陛下意,但不欲从郑州门出兵耳。秦之旁郡兵数为小册,常置囊囊中以自随,今未敢以进。”上曰:“趣取之。”迪取于橐囊以进,上指曰:“以某州某州兵若干戍秦州,卿即传诏于枢密院发之。”既而虏果大入寇,玮迎击大破之,遂开山外之地。奏到,上喜谓迪曰:“山外之捷,卿之功也。”及上将立章献后,迪为翰林学士,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由是章献深衔之。周怀政之诛,上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为参知政事,候上怒稍息,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悟,由是独诛怀政等,而东官不动摇,迪之力也。及为相,时真宗已不豫,丁谓与迪同奏事退,既下殿,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因更相论奏,诏:人俱罢相,迪知郓州。明日,谓复留为相。迪至郓且半岁,真宗晏驾,迪贬衡州团练副使,谓使侍禁王仲宣押迪如衡州,仲宣至郓州,见通判以下而不见迪,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仲宣凌侮迫胁无不至,人往见迪者,辄籍其名;或馈之食,留至臭腐,弃哿不与。迪客邓余怒曰:“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邓余不畏死,汝杀我公,我必杀汝!”从迪至衡州,不离左右。仲宣颇惮之,迪由是得全。至衡州岁馀,除秘书监、知舒州。章献太后上仙,时迪以尚书左右丞知河阳。上即位,召诣京师,加资政殿大学士,数日,复为相。迪自以受不世之遏,尽。辅佐,知无不为。吕夷简忌之,潜短之于上。岁余,罢相出知菜州。迪谓人曰:“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   碌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有奏陈,不足深罪 罪:责怪,怪罪

B.由是章献深衔之 衔:记住

C.谓矫书圣语,欲为林特迁官 矫:伪造,假托

D.竖子欲杀我公以媚丁谓邪 媚:献媚,讨好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李迪“忠直善谏”的一组是(3分)

①若以此加罪,臣为陛下惜之

②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

③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④迪不胜仇,与谓争辩,引手板欲击谓,谓走获免

⑤迪皇恐以刃自刎,人救得免

⑥迪不自量,恃圣主之知,自以为宋璟而以吕为姚崇,而不知其待我乃如是也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增派军队,预作防备。宋真宗非常生气,李迪当即指出曹玮不会谎报军情,劝皇帝满足曹玮的要求。

B.宋真宗想要立章献皇后,担任翰林学士的李迪多次上书劝阻,理由是章献皇后出身于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不能够母仪天下。

C.丁谓派为王仲宣押送李迪到衡州去,仲宣想置李迪于死地,李迪的门客邓余非常气愤,一路跟随李迪前往衡州,李迪因此得以保全。

D.李迪重新为相后,尽心辅佐皇帝。但是后来又被罢免了相位,贬出了京城。他对别人说起这件事,感叹自己缺少知人之明。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1:(衔:心里怀恨。)

小题2:(D项表现李迪嫉恶如仇;E项写李迪临祸惊惶;F项是李迪的自我反思。)

小题3:A(在皇帝召见后,李迪先是肯定了曹玮的才干,然后再指出他不会谎报军情。)

文言文翻译

李迪(谥文定)停止了陕西都转运使的职务回到朝廷,这时真宗正商议到东方封禅泰山,到西方祭祀华山,治理这天下太平的事业。秦州知州曹玮上奏说羌人暗中谋划入侵内地,请求朝廷大规模增加军队作为防备。皇帝非常生气,认为曹玮虚夸敌人的声势,使得朝廷恐惧,用这个方法来求得增加军队。因为李迪刚从陕西回来,皇帝就召见他,把曹玮的奏章拿给李迪看,询问他事情的真实情况,想要杀掉曹玮来警戒那些胡乱说话的人。李迪从容回奏说:“曹玮是个军人,远在边疆,不知道朝廷的施政方略,就上奏一些事情,不值得过分责备。我先前在陕西任职,观察边关将领的才干谋略,没有人能在曹玮之上的,将来他一定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如果因为这件事加以责备,我很为陛下惋惜这个人。”皇帝的心里稍有缓解,李迪趁机上奏说:“曹玮是个优秀的将领,一定不会胡乱说话,他请求增派的军队,也不可不稍稍满足他的请求。我看陛下的心意,只是不想从郑州们出动军队罢了。秦州旁边郡县的军队数量我记住小册子上,我常常放在行囊里随身带着,今天没敢带来给您。”皇帝说:“快点把它拿来。”李迪从行囊中取出来进献给皇帝,皇帝指着它说:“拍某州某州军队若干人到秦州戍守,你就到枢密院传达命令派出军队。”不久敌寇果然大举入侵,曹玮带兵迎头攻击,大败敌军,于是开辟了山外的地域。奏章报到朝廷,皇帝高兴地对李迪说:“山外这场胜利,是你的功劳啊.”等到皇帝将要立章献皇后的时候,李迪担任翰林学士,多次上奏章劝阻,认为章献皇后出身于地位低下的人家,不可以母仪天下。因此章献皇后心里非常怀恨。诛杀周怀政党时候,皇帝非常生气,想要处罚涉及到太子,大臣们没有敢说话的。李迪担任参知政事,等到皇帝怒气稍微平息,找到机会上奏说:“陛下您有几个儿子,竟然想要作这个打算?”皇帝彻底醒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等人,而太子的地位没有动摇,这是李迪的功劳。等到李迪担任宰相,当世真宗已经身体状况不佳,丁谓和李迪一起上奏事情退出,下殿之后,丁谓伪造书写皇帝的话,想要为林特升迁官职,李迪不能忍受怒气,和丁谓争辩,拿起手板要极大丁谓,丁谓跑走才免于被打。于是互相上奏弹劾对方,皇帝下诏书两人一起罢免宰相职位,李迪担任郓州知州。第二天,丁谓又被留下担任宰相。李迪到郓州将近半年,真宗去世了,李迪被贬为衡州团练副使,丁谓派侍禁王仲宣押送李迪前往衡州,王仲宣到了郓州,接见了通判以下的官员但是不见李迪,李迪惶恐不安,用刀自杀,有人救下他才免于死去。王仲宣对李迪欺凌侮辱逼迫威胁,没有什么手段不用,有人去见李迪,就把他的名字登记下来;有人馈赠李迪食物,王仲宣留下来到了发臭腐烂,扔掉也不给李迪。李迪的门客邓余发怒说:“这小子想要杀掉李迪来讨好丁谓吗?我不怕死,你要杀死李迪,我一定杀死你!”他跟随李迪到了衡州,从不离开李迪的身边。王仲宣非常畏惧他,李迪因此得以保全。到了衡州一年多,朝廷授予他秘书监、舒州知州的职务。章献太后去世,当世李迪凭着尚书左右丞的官职担任河阳知州。皇帝即位后,召见他到京城去,加封为资政殿大学士,几天后,又担任宰相。李迪自己认为受到了当世没有的恩遇,竭尽心智辅佐皇帝,凡是知道的没有不去做的。吕夷简嫉妒他,暗中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一年多后,李迪又被罢免了宰相出京某个州的知州。李迪对别人说:“我自不量力,倚仗皇帝的知遇之恩,自己把自己看作宋璟而把吕夷简看作姚崇,却不知道他对待我竟然像这样!”

判断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 * * 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9)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10)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章第(8)段来看,成功者和失败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希望自己陷入绝境。可恰恰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敢于为自己创设绝境,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了辉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参见【相关链接】)  

       对于这种自断后路故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1)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2)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于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  (据《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