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

C、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D、今日病矣              病:生病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直养而无害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石之铿然有声者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寡人之于国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而谁以易之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孟子告诉公孙丑,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孟子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他自己也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所以当公孙丑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但他还是浩然之气作了一番具体的描述。

D、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答案

1、D

2、A

3、D

4、4、翻译(1)这气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

(2)今天我很疲倦了(今天我累极了),我帮助禾苗生长(长高了)了。

1、D(病:疲倦)

2、A(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词;C到/对;D而且/然而)

3、D(“形象地说明了助长对知言的危害”错。说明地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4、(4分)

(1)(2分)这气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这气产生于做一件件事情都合乎义),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可以取得。

(2)(2分)今天我很疲倦了(今天我极了),我帮助禾苗生长(长高了)了。

(黑体字为采分点)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问答题 简答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