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5分)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类别关键词出现频次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仁、礼、信8234次36.2%
法观念法、刑4648次20.5%
财富观念利、财、富5395次23.8%
公平公正观念均、平4427次19.5%
——摘自李振宏《两汉社会观念研究——一种基于数据统计的考查》

(1)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两汉时期上述观念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材料二 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 * * 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秩序的崭新图景和国际交往基本原则,所展示的“世界秩序观”,将中国放在了与世界诸国平等的位置上。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于是,自由、平等、立宪等一切西方有价值的东西统统成为他们拿来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而这种民族意识的萌生正与世界意识的增进密不可分。

——贾小叶《19世纪中后期国人理势观念的变迁与世界意识的增强》

(2)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3分)结合史实论述这一认识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带来哪些重大影响?(4分)

材料三 下表体现了建国后的户口制度变化

时间户口制度具体规定
1958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
 

1984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
1990年“农转非”政策放开,全国出现了大量集中性办理城镇户口的现象。
(3)据表格概括建国后户口制度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答案

(1)主要因素:汉代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国力的强盛);社会贫富分化。(8分)

(2)19世纪中期:以中国中心观为主;19世纪60年代:逐渐放弃天朝观念,主张与世界各国平等往来;19落纪末20世纪初:认识到世界意识中的“弱肉强食”,借助西方先进思想增强国力。(3分)

影响:维新派倡导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推动了戊戌变法,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4分)

(3)趋势:由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到逐渐放宽。(2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兴起;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政策的引导(或市场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模式变化;城市就业容纳能力增强)(8分)

题目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影响观念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来考虑。思想上,汉代儒家思想确立了正统地位;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经济上,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或国力的强盛);社会贫富分化。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魏源在《海国图志》的附录中强调“中国生齿之繁,无国可比,固为东方人主”“1865年清政府 * * 衙门编纂《万国公法》”“甲午战后,在进化论观念的影响下,维新人士指出“强者为刀俎,弱者为鱼肉””中可以概括近代中国对“世界意识”的认识历程。第二小问要注意时间限定。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1958年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或学校的录用证明”“1984年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或在乡镇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户口”“1990年“农转非”政策放开”中可以得出建国后户口制度逐渐放松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这一变化的原因。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