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        )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答案

21.①鼓(弹奏) ②作 (站起) ③以(用)  ④让(谦让) ⑤唯( 难道) ⑥安( 怎么,哪里)

22.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23.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4.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

2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22、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运用的文言句式、必要时注意添加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参考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选择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