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
——摘自冯兵《荀子的义利观辨析》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仁义根于人心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义与利,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摘自袁冬梅《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
材料三 拥有一个强大而权力有限的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但是随着国家权力的增强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强大的政府虽然能够保护产权,但是也会因为国家权力的强大对契约与产权造成威胁。所以,自由市场制度的发展必须伴随制约政府行为的制度的建立。绝对主义国家只能从道德上尊重和保障产权,但在制度上却无法真正有效尊重和保障产权。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的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法独立都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力。通过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近代英国形成了一个权力强大而又有限的政府,并为1765年工业革命提供了产权保护这一关键性基础。可以说。近代英国是伴随着对私人财产权利保护而崛起的。
——摘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荀子与朱熹义利观的异同点。(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国家与产权之间关系的演变,并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信息谈谈你对利权观的认识。(2分)
(1)同:都重义轻利;都认为求利无度会导致争端和动荡,强调以义制利。(2分)
异:荀子认为君主不能干预人民的义利,肯定人民对利的正当追求;但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公利,否定私利。(4分)
(2)演变:从强调国家对产权的保障作用到强调限制国家对产权的干预,产权保障制度化。(2分)
原因:强大的国家权力威胁产权;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三权分立宪政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工业革命的呼唤和推动。(4分)
(3)认识:要形成正确的义利观,既要尊重个人正当的利欲,又要摒弃“以利弃义”;要正确处理国家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利权保障要制度化、法律化。(2分)
题目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家义利观的分析与掌握。解答时要注意对材料的分析,同时注意联系所学知识综合回答。如材料“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体现了重利轻义的观点。而材料“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表明争利则致乱的观点。联系所学回答不同。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国家与产权之间关系的演变的分析及掌握情况。回答第一小问时要审清题意,从材料中归纳总结。材料“拥有一个强大而权力有限的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国家过于软弱,无法保证契约的实施与产权的安全,交换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水平将非常有限”表明国家对产权的保障作用。而材料“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建立的议会主权和普通法院司法独立都限制了王权对私人财产的随意侵犯,确保国家制度内部存在制约与平衡,使国家在积极有效地发挥它应起的作用的同时,无法滥用权力。”则强调限制国家对产权的干预。回答原因要结合材料“1688年”这一提示及所学的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进程归纳总结。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确义利观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学生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符合常规即可。同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和自己的知识积累,主要围绕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和如何保障正确义利的实现两个方面综合分析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