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综合性学习(6分)

连日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强烈反对和严正抗议,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针对这一公然挑战中国领土主权与民族尊严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九年级某班为此开展了《祖国在我心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小题1: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年(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

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国王向明朝朝贡,明太祖遣使前往琉球。至1866年(清同治五年)近500年间,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派遣使臣前往琉球王国册封,钓鱼岛是册封使前往琉球的途经之地,有关钓鱼岛的记载大量出现在中国使臣撰写的报告中。如,明朝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1534年)明确记载“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

材料二:清朝不仅沿袭了明朝的做法,继续将钓鱼岛等岛屿列入中国海防范围内,而且明确将其置于台湾地方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清代《台海使槎录》、《台湾府志》等官方文献详细记载了对钓鱼岛的管辖情况。1871年(清同治十年)刊印的陈寿祺等编纂的《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将钓鱼岛列入海防冲要,隶属台湾府噶玛兰厅(今台湾省宜兰县)管辖。

材料三:1809年法国地理学家皮耶·拉比等绘《东中国海沿岸各国图》,将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绘成与台湾岛相同的颜色。1811年英国出版的《最新中国地图》、1859年美国出版的《柯顿的中国》、1877年英国海军编制的《中国东海沿海自香港至辽东湾海图》等地图,都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版图。

探究结论:                                                                 

小题2:该班同学为了遣斥日本一意孤行推进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撰写了以下一副对联,请你用一成语补全下联。(2分)

上联:浑水摸鱼,枉使偷梁为换柱; 

下联:      ,徒编购岛自欺人。

小题3:反日示威活动中,部分地方传出民众闯入、破坏日资商店的事件。王宏同学听说后,认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应抵制日货,把看到的日本货全砸光。作为同学的你,准备如何劝说他?(2分)

                                                                      

                                                                      

答案

小题1:探究结论: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小题1:下联:掩耳盗铃

小题1:王宏同学:表达爱国热情,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也必须看到,爱国需要理性表达。你有抵制日货的权利,但你没有打砸日货的权利;你有烧毁自己日货的权利,但没有烧毁他人日货的权利。理性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能围绕“理性爱国”来谈,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1:题目分析:三个材料,第一个是“中国古代文献”关于钓鱼岛的记载,第二、三个是清代、近代文献关于钓鱼岛的记载,这三则材料以时间为序,从古至今,共同表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

点评:分析材料时,要结合每则材料的内容,找到材料之间的共性与联系,即对比、归类、辨析,最后得出结论。

小题1:题目分析: 此题表面上是对联,实际除了对联的知识还考查了成语的积累,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与“浑水摸鱼 偷梁换柱 自欺欺人”意思相近的,又能准确表明“购岛”本质的,我们可以想到掩耳盗铃。

点评: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既要注重课堂上的学习,也要注重从生活中学习,比如积累一些谚语、俗语、网络用语、生活常用语、成语故事等,并弄明白其意思,做到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博学强记。树立"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正确意识.

小题1:题目分析:王宏同学的错误认识在于,因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就应抵制日货,就应该把看到的日本货全砸光。他这种认识是对日本政府行为的强烈不满,是爱国的表现。但抵制日贷可以,砸中国人的贷就不对了,即便是日货,也是中国人自己的。这报复的不是日本政府,变成了针对中国自己人了。所以在劝说中主要要针对这一点。

点评:做口语交际题,一要注意有称呼,二要注意扣题干,说话有针对性,三要注意用词要正确和语气要委婉。对于本题来讲,最主要的是要抓住题干中的“认为日本政府欺人太甚,应抵制日货,把看到的日本货全砸光。”。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