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六)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七)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二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无耻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B.孟子认为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就赶不上别人。

C.孟子认为如果及早知耻,以羞耻为动力,化羞耻为力量,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D.孟子认为行事过程中处在两难的情况下要以知耻为行事标准,否则有损于义。  (2)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孟子说的“人不可以无耻”中耻的对象是什么,请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羞耻心固然重要,但对于哪些事情引为羞耻,则更需要自我省察。孟子之所耻,不是耻“恶衣恶食”,以物质生活不如人、钱财不如人、权力不如人为耻,而是以仁义道德不如圣贤、不能成为圣贤为耻。

 (1)D(要以义为行事标准。)

(2)以上三段选文都是围绕“耻”论述的,首先要读懂原文,体会孟子关于“耻”的内容精髓,从辩证的角度概括归纳。

【参考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玩弄机巧诈变的人是不知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解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