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6分)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分别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对天下局势治乱的态度。
B.孔子认为国家的政治不应该由大夫来掌握,而应该由平民执行,体现了他民主的思想。
C.孔子认为国家的大事如果由诸侯来掌握是很危险的事情。
D.孟子认为道是不应该为人的喜恶而随意改变的。(2)用自己的话评论一下这两段文字中孔子和孟子观点的差异。(3分)
(1)B。并非由平民执行,不民主。
(2)孔子强调的是维护礼教,即一种由贵族阶级统治的有秩序的社会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这句话是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社会的一种反动,但是忽视了民主。(2分)而孟子说是个人在国家治乱时候的行为标准,强调个人对国家仁政的自觉维护,更富有民主精神。(1分)
译文:孔子说:“天下政治清明,那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都是由国家最高领导人来决定的。天下政治黑暗,那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就是由诸侯国的国君来做主了。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如果由诸侯国的国君来做主,大概能传到十代,十代之内不会失去其地位;社会行为规范和祭祀乐章以及征伐等事宜如果由大夫这类的官员做主,最多传到五代,五代之内不会失去其地位;如果是大夫的家臣把持了国家 * * ,那么传到三代之内不会失去其地位。天下政治清明,则 * * 就不会由大夫把持;天下政治清明,则王族的外支亲属就不会议论朝政了。
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乱黑暗,不惜为道献身。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