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
② 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
①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究。
译出“意”为“留心”1分;“熟”为“反复、深透的”或“仔细、深入细致”1分。大意1分。共3分。
②豪士送金给你的原因,(只是)希望把(他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永存不灭而已。
译出“所以”为“·······的原因” 1分,译出后两句大意各给1分(“乞载名于石”可以不用状语后置句翻译),共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唉!穆伯长在明道元年夏天,客死于去淮西的途中,他的朋友(我)苏子美写了一首诗悼念他,派人前往吊唁,(我)痛感他的品行没有广泛传播,又记录下他的几件事迹,用来给当世作为借鉴,(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哀悼他。
先生字伯长,名叫修。小时酷爱读书,他不是致力于文章的章节句读,而是一定要探求道理的本原,把(其他)读书人不留心的地方都记录下来,反复、深透的分析研究。他的个性刚直清峻,喜欢离俗背道,不肯放弃操守而与庸人有一点点的同流合污,想和他交往的人很多,(但先生都)坚决地拒绝了他们。他评议事情明确无误,全都符合古圣贤之道,全都值得采纳。然而先生喜欢斥骂权贵,指斥时弊,谨小慎微的、循规蹈矩的小人害怕听他的言语。先生推崇古文,他的文章深峻峭拔,却羞于写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
宋真宗咸平年间,先生考中进士,取得出身的等级,被任命为泰州司理参军。知州赞许他的才华,州通判因此嫉恨他。先生曾经因为言语触犯通判,当牧守因病休假时,通判便暗中勾结阴险狡猾的官吏,叫他诬告先生受贿,(他们)准备了判决狱讼的文书,收集了证据,然后就传召先生,让众官员参核考定他的罪名,因为这件事,先生被贬到池州。先生在中途逃跑,到了朝廷,他敲登闻鼓鸣冤,(这时)恰巧通判死了,先生受到朝廷的贬谪。后来连续任职做到蔡州的参军。
先生自从被贬谪以来,读书更加勤奋,写文章更加立足于古道,然而却耻于拿文章拜求权贵,因为这个缘故生活十分困窘。张文节做亳州郡守,亳州有个豪士修建了佛庙,张文节便派人用马请先生来作记。记文写成后,先生竟然不写上豪士的名字。豪士拿白金五斤送给先生,说:“委屈先生写记,愿用这五斤白金为你祝寿。”又叫一个会说话的人去劝说:“豪士送金给你的原因,(只是)希望把(他的)名字刻入石头,以求永存不灭而已。”不久,先生多次叫豪士来,责备他,把白金扔到院子里,然后整理行装离开该郡。豪士向他道歉,先生始终不肯接受。先生常常对别人说:“宁可做一个只能勉强糊口的漂泊之客,也始终不能因为不正当之徒使我的文章蒙受羞辱。”天圣末年,有丞相想任命先生做主管学务的官员,但先生耻于拜访他,学官终于没做成。
先生常常寄居京城南河的旅馆,常常喝醉酒,傍晚就跑到远郊,像是很不清醒的人。半夜了,旅馆里的人还听到他诵读吟咏,感慨叹息,就借着隙缝偷看他,看见先生点着灯端正的坐着,使劲睁大眼睛,拿着书卷(读)到天亮,因此就借钱给他。先生的母亲去世,他光着脚亲自背棺材下葬,每天读《孝经》《丧经》,未曾看佛书,请和尚吃饭。认识他的人可怜他,有人送了很多钱物(给他),但(这些钱财)肯定会被盗贼偷走,不这样(没人送钱物)他就(生活)困苦,或妻儿(因贫困)死去。后来,先生得到柳宗元的文章,就刻印这些文章售卖,但卖出的书很少,过了一年才存到一百缗钱,一个孩子则死了。他打算回淮西,在路上生了病,气结塞胸,不得宣泄,就去世了。
唉!上天不喜欢文章很久了,先生终于因为被黜免而贫困终身,看来他的学问应该不被当世所容。然而因为命运多舛,先生常常遭受兵祸、恶人的困扰和凌辱,但他的节操品行却至死不变。先生有一个遗孤,弱小年幼,先生留下的文章散失没收集,伯长的学问竟然失传了!当初,先生死的时候,梁坚亲自写文章对先生的学问做了解说,到上党送给我,想寻求先生的文章,让我结集并为之写序。我去年去京师考试,逐个问人,最终都不能再多找到一篇先生写的文章。只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这些都是以前所写的,又不足以编成卷。我写文章哀悼他,学问赢不过命运,命运又不逢时,唉!先生你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