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大题共3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马 语

莫言

⑴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猛然惊醒。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阳光灿烂,照耀着那堵枯黄的土墙,一只毛羽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颈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只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沉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闻名乡里的老马。

⑵“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它脖子上热乎乎的温度让我心潮起伏,热泪滚滚,我的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摸那些鸡,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⑶我端详着这个很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⑷我曾经多少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然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为它轰赶吸它鲜血的牛虻,它冰冷无情,连一点谢意都不表示,宛如一尊石头雕像。我多少次对着临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着它的光荣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子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的眼睛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多少次猜测它瞎眼的经过,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马啊马,亲爱的马,告诉我,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把你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你不回答。

⑸“我现在回答你。”马说。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马说:

⑹“日本国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恋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完美,为了惩罚,为了逃避,为了占有……是心甘情愿地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我知道你对他们不感兴趣,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分明是让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我期待着,我知道在这种时刻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马说:

⑺“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用烧红的烙铁打印记时的痛苦至今还记忆犹新。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折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⑻“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⑼“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马语”为题,开篇写到乡村中的鸡和牛,意在突出“我”与马的亲近与对马的好奇。

B.文中写曾经的军马现在为生产队驾辕,表现了“我”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

C.马的“盲目”成为文章内在的线索,贯穿全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引出一匹军马传奇的经历。

D.第⑹段通过“马语”引入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E.结尾“我”对马装瞎的反应,表现了“我”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小题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马”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以第⑷段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的妙处。(5分)

答案

小题1:A、C

小题2:[答案要点]

①坚强刚毅

②深沉静默,宠辱不惊

③有自尊和对军马的独特的见解

④有对于自己信念坚守与执着

⑤有不从流俗的品性

小题3:[答案要点示例]

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马的深沉、宽厚、冷峻、沉静等性格特点。

②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我”执着地想要探究马为何盲目的心愿表达得非常恳切。

③运用了人称的变化,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便于与马对话交流,使文章的情感性

得到增强。

小题1:

题目分析:B“对马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大材小用的愤慨”于文无据。D“引入故事”与“回忆无限辛酸往事时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之间不存在“说明”关系,“生动形象”更无从谈起。E“追求真相与正义的品格”无由得出;“我”的反应也未“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高潮”[评分标准:本题4分,每项2分]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题目分析:[评分标准:本题6分。任选其中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形象特点”概括,1分;结合作品简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结论,能自圆其说,酌情赋分]

小题3:

题目分析:语言特点题型的答题要领:①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语言特色,不孤立地仅从局部去抓文章的语言特色;②在“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总特色”下,体会文章语言的客观化、个性化、情感化、细节化、深刻化是如何在一篇文章中构成和谐的完美的整体的;④仔细推敲文章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尤其是含义深刻的语句。另外还有掌握常见的语言特点类型。[评分标准:本题5分。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语言运用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语言要表现什么,1分,语言如何表现,2分);“运用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发现,视其自圆其说程度酌情赋分]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中国公民张某原与丈夫蔡某侨居马来西亚,解放初期,张某携子女回中国厦门定居。丈夫蔡某仍然居住在马来西亚,并取得马来西亚国籍。1978年,张某用丈夫蔡某寄回的侨汇购买了厦门市住房一座,房主登记为张某。此后,其子女又先后出国或去香港定居。1997年,张某申请去香港定居获准。因在厦门已无亲人,欲在出境前将此房卖掉。经人介绍,张某在未取得其丈夫同意的情况下,与原告于1999年4月签订了房屋买卖契约,将该房以人民币85000元卖给原告。签约后,张某收取了大部分房款,并将部分房屋交给原告居住。同年10月,双方前往房管部门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因张某未能提供其夫同意出卖的证明,房管部门未给其办理产权过户手续。此后,张某因身体原因,未去香港定居。同时,其夫蔡某得知其卖房之事,从国外来信指责,并通过律师到房产部门,要求不予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在此种情况下,张某向原告表示要求取消买卖房屋契约,各自返还已收取的房款和占住的房屋。因原告坚持买卖有效,双方不能协商解决。原告于2000年11月起诉至一审法院,要求确认房屋买卖有效。

(1)此案件应当由哪个法院管辖?法院应如何识别此案的性质?

(2)我国法院应适用什么法律解决该案中的争议?

(3)当事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关系是否有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