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综合性学习考查(12分)

材料一:西风东渐,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西方节日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和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其动机主要是:表达情感(亲情、爱情、友情);凑凑热闹,轻松自己;追赶时尚,炫丽自己。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数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舟、元宵闹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小题1:请用一段简要的文字对材料一的主要信息进行概括。 (2分)

                                                                               

小题2:我国许多独特的民间传统节日都被文人墨客记录在了笔下,请你根据下列诗句判断诗人反映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在横线上填写节日的名称。(4分)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挑换旧符。                        

④中庭地的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题3:每一个节日都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一份文化,当今社会不断地倡导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现在请你从传统节日中选取一个,仿照示例对所选节日进行精彩的场景描写(60字),用来起到宣传的作用。(6分)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船头船尾刻有彩色的龙头与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一人击鼓,一人举旗,阵容整齐。比赛开始,锣鼓齐鸣,但见水手们和着鼓点,浆起浆落,动作刚劲。龙船如飞,争先恐后,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们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答案

小题1:西风东渐,洋节流行,捧为时尚。

小题2:①元宵节 ②重阳节 ③春节、除夕 ④ 中秋节

小题3:略(必须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小题1:题目分析:根据题目中“材料一的主要信息”的要求,读材料一可知,第一句“西风东渐,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概括了材料一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中国人喜欢过西方节日,其动机主要是”概括了材料一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因此,如果没有字数限制,我们可以概括为:洋节流行的现状及中国人喜欢过洋节的动机。

点评:理解材料时,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如提示下文的语句等,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语句,把材料中的信息总结出来,组成切题的语句来作答。

小题2:题目分析:“元夜、花市灯如昼、人约黄昏后”点明是元宵节。“遍插茱萸”的习俗及此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知是重阳节。“一岁除、新挑换旧符”可知是我国的春节,也就是除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根据诗中的“秋、月明”可知,是中秋节。

点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不仅要在课内学习,还要在课外积累。平时我们要培养自己对多种知识的兴趣,积累一些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与事例、俗语、歇后语、诗句、民俗、名胜古迹、家乡习俗等,并不时的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自己的积累,还可以在考试时,备不时之需。

小题3:题目分析:根据示例可知,要写出哪个节日,有什么习俗,这个习俗有什么内容(场面如何)等,能起到宣传的目的。根据小题二的提示,我们可以写春节。比如,春节有贴对联、包饺子、放烟花鞭炮等习俗。可以选其中熟悉的一个描写出来。注意要达到最基本的字数的要求。

点评: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说、多写的好习惯,最好能养成读书、记笔记、记日记的好习惯,把好的语句积累下来,并勤于练笔,加以模仿。这样,天长日久,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

问答题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