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任  事

(明)江盈科

天下有百世之计,有一世之计,有终岁之计。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国家自洪武至于今,二百四十年,承平日久,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则日益促。自宗藩、官制、兵戎、财务以及屯田、盐法,率皆敝坏之极,收拾无策,整顿无绪。当其事者,如坐敝船中,时时虞溺,莫可如何。计日数月,寄幸迁转,以遗后来。后来者又后来,人复一人,岁复一岁,而愈敝愈极。虽有豪杰,安所措手?

盖闻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又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噫,脚入邻,然犹我之脚;镞在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亦若委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

呜呼,忠臣事君,岂忍如此?古人盖有身死而尸谏、临终而荐贤者,岂其及吾之身,一策莫展,而但欲遗诸后人也哉!虽然,为之之道,盖亦甚难。我明任事如忠肃、忠宣①二公,皆不免以身为殉。信乎,任事之难哉!

(节选《江盈科集》)

【注释】①忠肃、忠宣:指于谦、刘大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日益促促: 急促,赶快

B.时时虞溺虞: 担心

C.跪而请谢谢: 辞别,告辞

D.不应并责我责: 要求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B.①而但因循苟安②蒙故业,因遗策

C.①无与我事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D.①乃隔一壁②今君乃亡赵走燕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任事者无所作为,互相推诿的一组是  (    )

①收拾无策,整顿无绪      ②时时虞溺,莫可如何  

③计日数月,寄幸迁转      ④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

⑤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⑥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代末年,社会败坏到了极点,绝大部分任事者只为个人安危考虑,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却无能为力。

B.文中引用“病脚疮者”“治箭伤医者”两则寓言,揭示社会痼疾不能转嫁和表面文章不能根治之理,讽喻因循守旧、互相推委的任事者。

C.作者在文末列举于谦、刘大夏等忠臣良将以身殉职的事例,说明任事之艰难的道理,认为不必责怪那些“委痛于邻家,分科于膜外者”。

D.用寓言故事进行形象生动地说理,构成了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用浅显的比喻来描摹人物的心态,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4分)

                                                                             

⑵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3分)

                                                                             

⑶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⑴计谋有长期的、短期的,但治乱(治世和乱世)的情况则随着计谋之长期短期而变化(“久近”“治乱”“分数”“因”)(4分)

⑵一个副将从战场上回来了,中了箭,箭头射到了皮肉之内,请他去治病。(“裨”“中”“延”)(3分)

⑶然而这样做疼痛就能停止,责任就能推诿吗?“已”“诿”、反问句式)(3分)

小题1:“缺少”

小题2:A都表示手段或凭借,B都是动词“沿袭、继续”, C都是介词“和、同、跟”, D都是副词,前者译为“仅、只”;后者译为“却”。

小题3:句①主要交代晚明的社会现状,句④⑤没有直接表明任事者的作为。

小题4:C项中“认为不必责怪那些‘委痛于邻家,分科于膜外者’”是不符合文意的,文中寓言故事表明作者对任事者空居其位、不谋其政行为的讥讽。

小题5:略

参考译文:

天下有可以用百世的计策,有可以用一世的计策,也有用不到一年的计策。计谋有长期的、短期的,但治乱的情况则随着计谋之长期短期而变化。我们国家从洪武年间到现在,有二百四十年了,天下太平的日子很长了,然而能够使天下保持太平的计谋,则越来越少了。从宗室藩王、官制、军队武器、财赋税收到屯田、盐法,都坏到了极点,没有办法再来收拾状,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来进行整治。管这些事情的人,好像坐在破船中一样,时时刻刻担心着溺水的危险,却又不知道该拿这种情况怎么办。他们天天数着日子,希望情况会发生好转,或者是把这堆烂摊子交给下任接手的人来整顿。下任接管的人又将它交给下下任来处理,这样,一人拖一人,一年又一年,现实情况是越来越糟糕。即使有了豪杰之士能担此重任(来力挽狂澜),他们又该从哪里入手呢?

我听说乡里有个得脚疮病的人,疼痛难忍,对家人说:“你替我在墙上凿个洞。”沿凿成后,他把脚伸洞里,伸入邻家一尺有余。家人说:“你这样做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让它去邻家随便痛吧,这样就不关我的事了。”还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一个副将从战场上回来了,中了箭,箭头射到了皮肉之内,请他去治病。这个医生手拿并州剪把箭柄给剪了,然后跪下来告辞。副将说:“箭头在皮肉内需要紧急治疗。”医生说:“这是内科大夫该做的事,不应该一并要求我来做。”

唉,脚伸入邻居家里了,但还是自己的脚啊;箭头在皮肉内,还是医生应该做的事情啊。仅仅是隔了一堵墙,就觉得把脚痛推一边了;隔了一层皮肉,就要按内外科分开。然而这样做疼痛就能停止,责任就能推诿吗?今天管事的各位大人,看到事情不容易做,就因循守旧,苟安现世,等着后来人做,这跟把脚痛推到邻家,把责任推给内科是一样的意思。

啊,忠臣侍奉君主,难道忍心这样做吗?古人有以死而进行尸谏、临终而推荐贤人的,怎么到了我们这辈人身上,一点计策都不想,只想把它们留给后人处理呢?即使是这样,想要做好事情依然是艰难的。我大明做事像于谦、刘大夏这样的,都免不了以身殉职。该相信出任职务该有多么艰难了吧。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单项选择题